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79582533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己的感受个性

2、化的阅读。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 孟浩然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

3、(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3.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背第四段)指名生读。6.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依然伫立”呢?7.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四)、扣诗眼,升华感悟离情别意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诗。1. 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孤”呢?2. 指导学生抓住诗眼,升华离别之情。3. 指导学生读、背诗。4. 小结升华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