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581795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九)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g mng s y j w q xng二、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迤西( ) 车胤( ) 如法炮制( ) 囿于( ) 枸杞( ) 大名鼎鼎( )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将错误的和正确的字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1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症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 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 2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手里那把钳形铁眩。( ) 3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记讳。( ) 四、选出下列短语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组 ( ) A引经据典 龙吟凤哕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B囊萤映雪 云南

2、歌会 贯穿古今 不求甚解 C呼朋唤侣 张弛不定 招徕顾客 肃然起敬 D盛会难逢 德隆望尊 十分精彩 邀饮春酒 五、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使之组成一个成语 众说纷 心安 得 听途说 油然而 木三分 粗制 造 六、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1凭栏望月( ) 2循环无端( ) 3随机应变( ) 4兴高采烈( ) 七、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家醅:自家酿的酒。 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这里是指别处的咸鸭蛋都没有高邮的鸭蛋好。 C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

3、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生面别开:即别开生面,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风格。这里指对歌的场面与众不同,较别处新颖。 D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不以为事。八、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端午的鸭蛋汪曾祺作家 B吆喝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 C春酒沈从文著名作家 D俗世奇人冯骥才著名作家九、指出下面句子所描写的人物或是出自哪个人之口,以及出自哪篇课文。作者等,把它相应地填在后面的表格中。 A她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B“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 C“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D其时

4、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所代表的人物 出自课文作者出处ABCD十、背诵、默写填空 1风烟俱净, 。从流飘荡, 。 (出自课文 ,作者是 ,朝代是 ) 2黔娄之妻有言:“ , 。” (出自课文 ,作者是 ,朝代是 )3写出描写醉翁亭四季景色的句子: 4辛苦遭逢起一经, 。(作者 ,朝代是 ) 5沉舟侧畔干帆过, 。(作者 ,朝代是 ) 6安得广厦千万间, ! 。呜呼!何时 , 。(作者 ,朝代是 )7从所学过的诗句中,写出含有“心”字诗句两组(要求写出上下句)。十一、文言文阅读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5、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解释加点的词。 胜: 涯: 备: 极: 2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括回答这个句子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4上文的作者是 朝的 ,他认为“迁客骚人”的做法不可取,联系全文,说说他认为古代圣贤的做法是 , ,从而表明了他的伟大抱负是 , 。十二、现代文阅读(一)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冯骥才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

6、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大口呼吸林海中清新湿润的空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这片森林也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面积40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这个被称作“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

7、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400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景象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 )太阳怎样灼热,( )站到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中午

8、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 )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 )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是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

9、,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 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 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呜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人们都笑起来,但无人驱赶

10、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颂歌吗? 这不正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最动人的深层内涵吗? 1判断正误。 世人知道维也纳森林,是因为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 维也纳人的所有骄傲与福气都来自他们的森林。( ) 维也纳森林的面积是370万公顷,占国土的44。( ) 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内被绿色所包围的地方。( )2维也纳人与维也纳森林的关系是什么? 3联系上下文,给第五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然后把序号填在括号内。 A尽管 B只要 C即使 D无论 E只有 F特别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5

11、结尾句的“深层内涵”指什么?6读了本文,带给你怎样的启示?(限100字以内)(二)三毛陆幼青 三毛,他的名字,我知道他的真名,但写了真名很多人反而会不认识他了,即使心血来潮去访个究竟,说着真名找去,真找不到的。 真而无用的东西其实多的是。 三毛,上海滩最有个性的擦鞋匠,据他说是最好的,但我深谙广告法,替他改了曰:名列前茅。 我不知道三毛的年龄,十几年前见到他时就是个老头了,现在还是,想想也对,三毛是在旧社会就出的名,年龄是不会小的。 三毛没有店面,只在马路上摆一小摊,据说几十年了没离开过上海淮海路周 围的几条小马路,其中风风雨雨的多少次,有人想叫三毛挪地方,最后总有大人物 出面说话,到了现在,

12、想也几乎没有人想的了。再说一个小摊,虽说不雅,总是放得下的。 擦鞋摊小得很,三毛一个人坐,有下雨,三毛便挪进边上的老大楼的门厅。但谁如果依此排场来看三毛那真是错得厉害了,三毛的鞋摊送给废品站都不会有人要(博物馆到未必),但摊上堆着的鞋,擦过的,没擦过的,什么时候加起来都是价值半辆轿车,三毛之不凡,可见一斑否?上海滩自会有一班人,买了新鞋是不穿的,一定得让三毛擦过头遍才行,像 “开光”仪式一样。平日里的鞋无所谓,出客的鞋一定是三毛擦的。三毛这里,常有上海最新潮的车悄然驶到,停下,没有下车,却有鞋从窗子里递出,车复又开走,有时递出的就不是一双了。不明就里的人肯定以为车里的那可怜虫要光脚开车了。 待取鞋时就会几句关于鞋的攀谈,三毛的手会极温柔地抚摸鞋面,然后低低地说:“好料作,如果5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