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五篇文言文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561687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五篇文言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上五篇文言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上五篇文言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上五篇文言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上五篇文言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五篇文言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五篇文言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桃花源记第一课课前延伸导学案目标定向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基础字词;2、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字词,扩大文言词汇掌握;3、情感目标:初步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字词;教学难点:文言字词的归类;一、提供资源, 1、写作背景:三国演义给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介绍所知,教师补充) 的确,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到晋朝统一中原,仍眼战火不断。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西晋曾一度统一,但因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又迅速灭亡。东晋偏安江南,与内迁各族建立的政权对峙。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

2、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2、作者介绍: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

3、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开创了文学上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积累所学陶渊明的诗)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

4、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二、了解学情,自学生疑: 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字词。 学生自译全文,划出不理解词句。三、熟识文本,学习释疑:1、听朗读,把握正确节奏,矫正读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拜诣 老骥 便要还家2、集体朗读,(教师指出朗读不足之处);3、同学分组解释文意,释疑解难;四、梳理文意,点难拨疑;捕鱼为业: ;缘溪行: ;划行;芳草鲜美: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便得一山: 才通人: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桑竹之属: 具答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遂与外人间隔: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5、: ;不足为外人: ;既出: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21)及郡下: ;(22)遣人随其往: (23)欣然规往: ; (24)寻病终:;五、体验反思,归纳梳理;(一)再读课文,反思学习,加深理解,把握内容;(二)归纳字词,提高能力:1、通假字: 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乃悟前狼假寐(才);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遂: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4、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六、课后作业,拓展迁移:1、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

6、习;2、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三个词语概括。 第二课内探究导学案目标定向: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一、入境生趣: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二、自学生疑,学习释疑:(预设两个问题,其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7、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三、点难拨疑:(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用原文回答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一看到渔人是怎样的表现?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四、迁移创新:我记得上堂课叫大家有三个词语概括文中的桃花源,接下去我们按照一种句式来回答: “挑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

8、,那时因为 ”!五、概括小结,反思教学:我们一概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3、再读课文,感受桃源世界:六、作业布置:(2)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3)默写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4)默写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5)默写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6)默写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课后提升导学案一、中考联接,提供资源:(1)( ) 成语故事就出自本文,本文原是( )的序文,是一个( ) 的故事。(2)从本文中选写五个成语。(3)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4)“黄发垂髫”一句用了 的修辞。(5)“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意

9、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请举例。(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合乎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7)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完成练习,自学生疑;三、学生交流,弄清疑难;四、教师讲解,点难拨疑;五、迁移创新: 1、课外阅读: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

10、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路荒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注释:肆:致力。艺:种植。靡:没有。暖:遮蔽。俎豆:祭器。)(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2、创新写作: 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今天的人类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六、教学反思:附:课外阅读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

11、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3,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这里)有鸡有狗,还能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又译: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一个很大的人民居住的群落。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过来住,难够容留他吗?”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这

12、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亨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果真要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确实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姓杨的谢了他答应了。又告诫说:“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了。”将近夜晚,(姓杨的)与老人一起出来。陋室铭课前延伸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一. 文学常识。1.铭,是指 ,后来成为 ,它的特点是 。2.本文作者是 ,字 , 朝著名的 、 家。 3. 本文选自 二.注音 铭 斯 馨 苔 鸿 儒 调 牍 庐 蜀 三.解词. 名 斯 惟 吾 馨鸿 鸿儒 白丁 调 素金经 丝竹 乱牍劳形云 四.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7.山不在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