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530731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6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至上诚品教育培训学校教 学 设 计课题: 六、黄河颂 第_ 1 课时 总序第 13 个教学设计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录音机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教 学 预 案教学改进与随记一、导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三、整体感知课文1. 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

2、习朗读。2. 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 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3. 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4. “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5. 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四、内容研讨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颂”)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为什么把黄河

3、比作“摇篮”和“屏障”?4“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要词性活用?5“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 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五、小结课文。六、课外作业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 学 设 计课题: 六、黄河颂 第_ 2 课时 总序第 14 个教学设计课型: 活动课 预设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反复朗诵并理

4、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录音机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教 学 预 案教学改进与随记教学设计与步骤:一、概述上节课内容,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二、学唱黄河颂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四、再组织学生欣赏并演唱保卫黄河并讨论:为什么保卫黄河就是保卫国家?目标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五、比较阅读长江之歌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如能阅读和演唱结合效果更好。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练习设计:练笔 1. 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2. 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教

5、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 学 设 计课题: 七、最后一课 第_ 1 课时 总序第 15 个教学设计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理解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录音机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教 学 预 案教学改进与随记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

6、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

7、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气氛: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8、。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 学 设 计课题: 七、最后一课 第_ 2 课时 总序第 16 个教学设计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

9、及其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理解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录音机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教 学 预 案教学改进与随记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2、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10、3、分析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语言描写: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2)讨论: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上课一开始,他用柔

11、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 比的痛恨。4、板书设计: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12、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 学 设 计课题: 七、最后一课 第_ 3 课时 总序第 17 个教学设计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理解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录音机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教 学 预 案教学改进与随记第三课时 一、教学过程 1、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