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读)学案导学2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522492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选读)学案导学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孟子》(选读)学案导学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孟子》(选读)学案导学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孟子》(选读)学案导学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孟子》(选读)学案导学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选读)学案导学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选读)学案导学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学案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学习目标】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学习重点】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学法设计】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本章节概览】孟子多记论辩之辞,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多带驳论的性质。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王天下,严厉抨击暴虐统治与兼并战争,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本单元课文就着重阐述了这些思想。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

2、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齐人有一妻一妾被后人誉为已具短篇小说雏型,叙写了一个日日求乞在外,而回家又向自己妻妾百般炫耀体面的齐人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当时一些追求富贵利达之徒,在人前百般炫耀,自以为体面得很,而背地里营营苟苟,丑态百出。戴盈之是孟子借讲偷鸡者的故事讽刺了宋国大夫和国君知错不改的可笑。孟子见梁襄王是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感受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的是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孟子的言论,十足表现出一种刚强不阿的态度。也正因为他有着如此的思想、胸襟和自信,有着如此刚烈的

3、性格,所以才“文如其人”,构成了孟子散文风格上的突出特点: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具体一点说,孟子散文以论辩见长,常常采取层层追问、步步进逼的方法,使对方无法躲避,理屈词穷;同时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充满爱憎的感情,从而富于强烈的文学色彩。【学习内容及过程】一、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结合P40的注释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1.关于孟子孟子是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他的经历和孔子很相类。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

4、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2.关于孟子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

5、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3.孟子的仁政思想请同学们自己搜集相关资料,作一些总结和整理。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自主学习】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数_罟_洿_庠_餍_瞷_墦_攘_(提示:c;g;w;xing;yn;jin;fn;rng)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1河内凶_2或百步而后止_3直不百步耳_4数罟不入洿池_5鱼鳖不可胜食也_6树之以桑_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6、检_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9非我也,岁也_(提示:1闹饥荒;2有的人;3仅仅;4网眼细密的鱼网;5尽;6种植;7约束;8开仓赈济饥民;9年景)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_2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_3卒之东郭墦间_4又顾而之他_5与其妾讪其良人_(提示:1吃饱;2窥视;3最后;4回头看;5讥笑怨骂)1请轻之_2以待来年然后已_3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_4是非君子之道也_(提示:1减轻;2停止;3窃取;4不符合)1就之而不见所畏焉_2定于一_3孰能与之_4今夫天下之人牧_(提示:1接近;2统一;3亲附;4统治百姓的国君)三、指明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1是亦走也2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憾也3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5非我也,

7、兵也6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提示:1、2、4、5、6都是判断句,3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四、注意下列词语的古义与今义的区别。河内:在古文中所说的河,是专指黄河。如“河南”“河北”,与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是不一样的。走:古文中的“走”是“跑”的意思。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_通_ ,意思是_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_ _通_ ,意思是_3蚤起 _ _通_ ,意思是_4施从良人之所之 _通_ ,意思是_5卒然问曰 _通_ ,意思是_6由水之就下 _ _通_ _ ,意思是_(提示:1“涂”通“途”,意思是“道路”;2“反”通“返”,意思是“返回”;3“蚤”通“早”,意思是“晨”;4“

8、施”通“迤”,意思是“斜行”;5“卒”通“猝”,意思是“突然”;6“由”通“犹”,意思是“好像”)六、明确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读音。1鱼鳖不可胜食也 _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3然而不王者 _4语人曰 _(提示:shng、y、wng、y,在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它的读音也往往会发生变化。)七、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文意,理解以下重点语句。1原文: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翻译: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2原文:王好战,请以战喻。翻译:大王喜欢打仗,请让

9、我拿打仗作比喻。3原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翻译: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4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翻译: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

10、。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5原文: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翻译:从君子看来,人们用来追求升官发财的手段,能使他们妻妾不感到羞耻、不相对而泣的,恐怕是很少的。6原文: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翻译: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浩浩荡荡,谁又能阻挡得住呢?八、思考问题1概括第一则的内容。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

11、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2请同学们理清第一则内容的思路。这一则内容其实包含了三个问题: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3第2则内容讽刺了什么?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4第2则内容虽然简短,但是故事情节非常完整。请同学们自己找出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5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想说明什么?结合背景,可以知道,孟子不是在讽刺小偷,而是说明宋国大夫和国君知错不改的可笑。6第4则短文写作上最

12、大的特点是什么?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譬喻的运用。文中“禾苗雨露”一喻,生动形象,描写充分。而“水之就下”的比喻,简洁明了,又生动贴切。九、问题探索。1孟子文章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提示:孟子文章语言生动、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体会。2孟子所宣扬的“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提示:保民。3孟子实行“王道”的主张,为什么不被当时的国君所接受呢,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作一点分析。十、课外拓展1孟子文章是我们要学的重点课文。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除了要弄明白上述问题,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加诵读。2本文中出现了很多多义词或者一词

13、多用的现象,如“之” “而” “以” “于”等,请同学们结合课后题,作一些总结。二、王何必曰利【学习目标】1学习选文三则,会翻译全文。2能按照文言文的五种现象对知识归类。3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讨论其现实意义。【学习重点】1探究本文孟子关于利的看法。2本文的论证方法 3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本章节概览】孟子见梁惠王一文分析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学生学习时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分析其论证效果。宋牼将之楚一文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能使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