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导学案教师用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522379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教师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教师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教师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栏杆拍遍》导学案教师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页 共 2 页把栏杆拍遍导学案教师用参考答案:一、1.第1段、第4段、第7段、第15段(辛弃疾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2.辛弃疾人生遭际3.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二、1.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2.日薄西山的趋势三、1.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形象2.因爱国而生怨,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因尽职而招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他至死也没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四、如第3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

2、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地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概述了词人有关事迹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六、1.“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辛弃疾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渴望(或“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依据原文第6、第7段作答。)2.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或“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3.辛词给人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气势

3、,见第4段)辛词充满金戈之声,简直是一部军事词典;(内容,见第5段)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的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自嘲;(内容,见第3段)辛词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内容,见第7段)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忧国孤客的悲愤之情。(情感,见第6段)1、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2、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

4、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3、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

5、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4、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古人凭栏独立时,往往踌躇徘徊、唏嘘叹息、伤心国事、感慨自身甚至潸然泪下, 往往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因为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

6、势。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 所以,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5、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本人的追求造就了辛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的美。政治是他的词源,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的特殊经历加上政治对他的锤打炼就了他的词魂。辛弃疾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生活哲理,使他的词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

7、芒。6、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

8、进大退”。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这样的诗。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他认为“柳、李的

9、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1、D 2、A 3、材料一:反映了村民们富足的生活,淳朴好客的民风。材料二:表达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参考答案:1、(1)幼年的沈从文在沱江的涛声中成长,习读自然与人事两本大书。(2)离开凤凰的沈从文思念故乡,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他的梦里。(3)沈从文归葬听涛山后,终于可以日夜静静倾听沱江的涛声。(4)瞻仰沈从文的墓地,感悟他深邃的思想和伟大人格。 2、(1)沱江的涛声中饱含着沈老对家乡的一片热爱之情和他魂归故里的无限欣慰,也饱含着故乡人民对沈老的热

10、爱。(2)用真性情去思索人生,就能认识真实的自我;超越个人的际遇为别人考虑,就能更好的认识别人,理解别人。3、因为沈从文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在他死后四年终于魂归凤凰,叶落归根,所以作用称他安葬着的听涛山为“归根山”;此处的“忘情”是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意思,沱江水让沈从文一生魂牵梦萦,不能忘怀,所以作者称沱江水为“忘情水”;这块五色巨石上镌刻的挽联表现了沈从文谦逊让人的美好品格,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所以作者称之为“三生石”(或答:“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象征了沈从文自然、本真的性情,所以作者称之为“三生石”)。4、答案示例:委婉地表达了对逝者安息的祝愿;结尾与开头的环境描写相照应,使结构更完整;紧扣标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