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编者:魏振国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522186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编者:魏振国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编者:魏振国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编者:魏振国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编者:魏振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编者:魏振国(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案 编者:魏振国司马迁和史记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

2、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

3、,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鲁迅也曾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时代背景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

4、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此传为四人合传,除廉颇蔺相如,还写了赵奢、李牧,提到了赵括。选材及布局研究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1)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2)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

5、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不可删的理由有二:(1)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2)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2.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在献璧后作者依次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3.本文第12段已

6、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4.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b的写法不好。用b的写法,

7、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失去所本。)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描写特色:1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渑池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的外交斗争;“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2运用各种手法刻画人物:

8、(1)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2)正面描写:如直接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现。(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出使秦国后,强秦和赵国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在这样一个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淋漓精致。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古代礼仪九宾之礼课文中有两处提到了“九宾之礼”,一处是“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庭,臣乃敢上璧”;一处是“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 “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

9、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卿、大夫、士三等,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斋戒之礼 “斋戒”一词在课文中连续出现了五次。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前,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

10、“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座次之礼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位在廉颇之右”说的就是古代的座次之礼。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再者,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

11、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我们学过的鸿门宴中就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跪敬之礼“跪敬之礼”,是指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文中相如的“因跪请秦王”中的“跪请”就是指此礼。 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传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因此,了解一些古代礼仪,不但能提高自身修养,而且对文言文的阅读、历史影

12、视作品的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字词整理一.通假字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予”通“与”,给予。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通“锧”,古代刑具,用于腰斩。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8.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10.为一击缻。“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缶作为唱歌时的节拍。二、一词多义 负

1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乃使其从者衣褐(让)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左右欲引相如去(拉)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则幸得脱矣 (幸亏)以以勇气闻于诸侯(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

14、用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连词,连接“传”与“示”)欢逆强秦之欢 (欢心) 绝秦赵之欢(交情)顾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回头) 顾吾念之 (但是)必其势必不敢留君 (一定,必然) 王必无人(倘若,假如)因相如因持璧却立 (趁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三、古今异义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与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虑,担心。今义指 害病;灾祸)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除掉,减掉,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亲戚:古义指

15、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左右欲刃(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轻视)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指盟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妃嫔 今义:美女)四、词类活用a.名词作动词: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乃使从者衣褐(衣,穿)怀其璧 (怀,怀揣着)蔺相如前曰 (前,走上前)臣乃敢上璧 (上,献上)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臣语曰(语,告诉)b.名词作状语: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奉璧西入秦(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