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课题研究段研究小结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521103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课题研究段研究小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课题研究段研究小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课题研究段研究小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课题研究段研究小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课题研究段研究小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课题研究段研究小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课题研究段研究小结(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小结关爱留守学生 构建和谐校园课题“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第一阶段(2009.9-2010.1)小结 在我国社会进入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透露:中国有1.2亿人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00万儿童留守家中。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在我们中国第四冶金建设公司总部位于江西省贵溪市的贵溪市实验中学中,同样生活着一大群这样的孩子,为此,我校于2009年9月率先在全市提出了“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旨在把“企业的留守学生”的

2、教育研究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工作来抓。关爱留守学生活动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活动,是对学校教育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有力推动,是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巨大贡献。因此我们把这项工作纳入了对各班班级管理,教师教学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确保了“留守学生”健康、活泼、茁壮的成长。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2009年9月,我校成立了“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课题小组。课题共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和启动阶段,第二阶段是研究实验阶段,第三阶段是课题总结阶段。该

3、课题的研究,以贵溪市教研室童翔主任、初中部校长姜锋华,副校长李美庆,初中政教主任李健勤为顾问,以程仁喜副主任为组长,龚平德、阮丽娟老师为副组长,于丽连、李水才、刘海英、张学群、朱丽敏、高松福、陈乐强、徐广松、桂志福、黄少锋、曾红玲、刘志娟、李倩、卢玉桂为组员,由政教处负责牵头,班主任协办。在开题会上,我们就制定了严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关爱“留守学生”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安排及工作要求。二 、采集信息,学习理论,研究讨论,为课题研究作准备。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广泛采集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作为课题研究的参考。组织大家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开展专题理论研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丰富组

4、员们的写作理论知识,把握有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作好充分准备。三、深入调查摸底,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校课题组认真组织各班对“留守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摸底造册,建立档案。对“留守学生”家长姓名、打工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联系方式、留守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成绩等主要表现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四、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讨论会。自承担该课题实验工作来,我们全体课研组人员,认真学习课题相关资料,研究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分析了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了理论假设,经过探讨研究,结合本校留守儿童实际,拟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目标、确定了基本内容和实施

5、方案,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五、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校高度重视,相互配合,大力创设人人关心“留守学生”;个个关爱“留守学生”的良好氛围,为“留守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空间。但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对此,我校将坚持不懈地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温馨的“家”,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2010.2-2010.7)研究小结 教育科研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生产力。 研究实验第二阶段已经结束。课题研

6、究工作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在各级教育专家的关心帮助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特对此阶段的研究工作作如下小结:一、课题研究开展的主要工作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完善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每新学期开始,对新入学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登记,逐一将“留守学生”的家庭、家长、其他监护人、学生个人等基本情况登记备案,全面掌握他们现状和动态发展情况,并将留守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思想状况逐一登记,建立健全详实的成长档案。同时还对原来就读的留守儿童通过教育后发生了变化的信息进行重新登记,并形成了制度。这样,就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提供真

7、实、原始的第一手信息资料。2、学校实施寄宿制,让留守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家的温暖。课题组一方面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另一方面积极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家”的氛围。学校实施全寄宿制,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每个房间配制了电扇、空调,生活有生活老师专门负责,冬天每两天提供一次热水洗澡,衣服由洗衣房专门清洗。班主任每周至少两次到宿舍和学生沟通交流,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家的关爱。班主任老师随时随地倾听他们的心声,有针对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引导,用真情开启他们幼小的心门,解开他们的心结,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这样,不仅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个别心理疏导,而且还为

8、那些遇事拿不定主意的留守儿童出谋划策。另外,我们根据留守生的特殊性,开展了充满关怀的集体活动。针对留守学生,各班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比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与关爱,通过这些活动,把留守学生融入班级,学校生活中,留守学生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理解了父母在外打工的不容易,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会了感谢父母,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增强了学习、生活的动力,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3、积极学习教育理论,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实践。(1)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课题组积极加强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主要采用了理论学习、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

9、方式,让教师从各个层面吸收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优秀的、有价值、可借鉴、可学习的东西。这一阶段,课题组先后组织了2次理论学习,2次专题讲座。课题组在组织教师学习了大量的教育工作理论之后,还严格要求教师们在实践中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总结 。为此,课题组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经验交流,让他们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交流的内容包括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方法、经验、体会、感悟等多方面的内容。 自己在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实践中的所感、所悟、所获在全校性交流会上作了发言,这些交流的经验使每位教师深受启发,同时也做到了全校范围内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经验资源的共享。(

10、2)以教研促教学,开展课例研讨活动,扩大教研工作的参与面,推进教学研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课题组定期开展活动,每次活动时,有中心发言人,有学习内容和中心讨论议题。本阶段的“感恩”主题班会课的比赛,对留守学生的课堂表现与他们的情感,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尝试了怎样引导他们学会理解父母、学会感谢父母、并最终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十二节主题班会课,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且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广大教师纷纷效仿,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品德思想教育,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4、创设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11、的管理环境,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且繁杂的工作。为了让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课题组积极督促教师们严格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各种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活动,并对活动情况进行认真记载,包括家访、会议、主题活动、谈心、总结等内容。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则一方面积极指导教师开展各种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和督促教师的教育工作。这样充分调动了教师的教育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 课题研究第三阶段(2010.9-2011.1)研究小结 在前期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安排课题的成员继续以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谈话法

12、等调查情况,据调查,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在全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比率。与母亲单独在一起(“单亲教育”型)50%;与爷爷奶奶在一起(“隔代教育”型)30%;与其他亲戚在一起(“寄养教育”型)20%。1、“单亲教育”型。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半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而且父亲外出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太小,如此大面积地缺失“严父”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2、“隔代教育”型。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

13、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全留守儿童”。3、“寄养教育”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20%,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其影响情况分析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亲情联络情况所占比例 与父母半年见面一次的20% 与父母一年见面一次的80% 与父母电话联系较少的10% 没去过父母工作地的100% 非常想念父母的90% “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

14、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 ”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在与 “留守儿童”的座谈中,除个别孩子不想或偶尔想父母外,他们大都表示经常想念在外的父母,有的甚至一提起父母就泪眼汪汪。 由于割舍不了亲情和血缘关系,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

15、见面或与其呆在一起,可实际上无法做到,有的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父母偶尔联系。与父母打电话,父母主要是问学习和平安情况,最多叮嘱几句就完了,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据代养人反映,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 (1)监管人监管不力 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低,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品德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