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word论文】下粪耧种发明于宋代 【历史学专业论文】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50KB
约2页
文档ID:7949442
【最新word论文】下粪耧种发明于宋代 【历史学专业论文】_第1页
1/2

1下粪耧种发明于宋代 摘 要 用于施肥的农业机械——下粪耧种,前人据王祯《农书》所载,多以为是元代发明,今在宋人韩琦(1008—1075 年)诗中发现了与之相关的记载,以此证明下粪耧种当在宋代即已使用关键词 下粪耧种 宋代 韩琦 王祯《农书》中国农具史上最了不起的发明之一当属耧车耧车,又称耧犁,系由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一种畜力条播器[1]耧车能够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大大地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同时还能保证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使得播种的质量也得以提高[2]同类的农具在英国是由杰思罗·塔尔(Jethro Tull)于 1731 年发明的,它被看作是欧洲农业革命的标志之一更重要的,耧车的原理启发了后续诸多同类的发明,为农业机械化开辟了一条道路宋元时期就出现了用于施肥的下粪耧种已知的下粪耧种的最早记载见于元代的王祯《农书》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近有创制下粪耧种,于耧斗后,另(有的版本作别)置筛过细粪,或拌蚕沙,耩时随种而下覆于种上,尤巧便也 ”([3],212 页)一般学者都认为是元代发明的,[4]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此中的“近有”自然确指的是元代,但不排除在宋代就创制出来。

[5]现在有证据表明,这种猜测是正确的,下粪耧种的确是在宋代发明的北宋人韩琦在《祀坟马上》一首诗中提到:“二茔逢节展松楸,因叹农畴荐不收高穗有时存蜀黍,善耕犹惜卖吴牛泉干几处闲机硙,雨过谁家用粪楼首种渐生还自喜,尚忧难救赤春头 ”[6]诗中提到的粪楼,即粪耧,也就是下粪耧种清初学者陆世仪说:“中土有耧车制,状如三足犁,中置耧斗藏种,以牛驾之,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随下又有用粪耧者,用筛过细粪,或蚕沙,随种而下,按此噐可用以种麦,然于耙耖之尾用之为佳 ”[7]这段文字可能源于王祯《农书》,只不过将“下粪耧种”简称为“粪耧” 如同耧车或耧犁,也可以写作成楼车或楼犁一样在指农具时,耧和楼经常是通用的宋代这样的例子尤为多见宋人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三、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宋人髙承撰《事物纪原》卷九等书中皆如此宋人范浚也有“潭渔下罜,陇种行楼犁”[8]这样的诗句[3]北宋时期即已使用的下粪耧种,何以在元代王祯《农书》中,仍然称为“近有” ,以至于有学者认为, “近有”自然确指的是元代其实,王祯《农书》只是沿袭了前人的说法早有学者指出,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和“百谷谱”两个部分, “基本上是就以前的几部农书改写的” ([3],校者说明,2 页) 。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部分也是在宋曾之谨《农器谱》的基础上补苴而成的[9]关于“下粪耧种” ,很可能是沿用了宋人的说法就像后来《农政全书》卷二十一和《授时通考》卷三十四沿袭王祯《农书》的说法一样,仍称“下粪耧种”为“近有创制” 韩琦(1008~1075 年) ,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仁宗天圣五年(1027 年)进士著有《安阳集》 《祀坟马上》一诗收录于《安阳集》卷十九中,这卷所收集的诗大多为宋神宗熙宁七年(即甲寅年,1074 年)所作,而王2祯《农书》约成书于 1300 年前后,[10]据此,下粪耧种的发明时间至少可以提前 226 年1(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 缪启愉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27-28.2 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785.3 (元)王祯. 王祯农书[M]. 王毓瑚校.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4 梁家勉.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384,605.5 漆侠. 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126.6(宋)韩琦. 祀坟马上[A]. 傅璇琮主编.全宋诗 [Z]. 卷三三六.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111.7(清)陆世仪. 思辨录辑要[M]. 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Z].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页码.(补)8 (宋)范浚. 次韵侄端臣雨晴出郊[A]. 傅璇琮主编.全宋诗[Z]. 卷一九二四.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1490.9 曾雄生. 王祯《农书》中的“曾氏农书”试探[J]. 古今农业,2004, (1).10 董恺忱,范楚玉.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60.[1] 据东汉崔寔《政论》的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

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1]这里所说的“三犁共一牛” ,即后来的三脚耧耧车由耧斗、耧脚等构成,耧脚直通耧斗,斗贮种子,使用时,前面由畜力牵引,后由一人控制,种子顺着耧脚播种到地中[2] 三国时魏国人皇甫隆任敦煌太守时,在当地推广耧车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西方以丰 ”[2][3] 闵宗殿教授指出,耧字原为楼字,形容耧车上耸起的种子箱,高耸如楼,后来为了表示它是农具,便将楼字的木旁改为耒旁,而成了耧字笔者赞同这种说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