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案答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454071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学案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故都的秋教学案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学案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学案答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答案1、 单音字落蕊( ru ) 细腻( n ) 柘树( zh ) 椽子( chun )着凉( zho ) 颓废( tu ) 鲈鱼( l ) 譬如( p )驯养( xn ) 萧索( xio ) 混沌( dn ) 廿四桥( nin )2、多音字泡 水泡( po ) 卷 卷 曲 ( jun ) 干 干戈( gn )泡影( po ) 开卷有益( jun ) 干练(gn )折 折耗( sh ) 落 落枕( lo )落差( lu )折叠( zh ) 落在后面( l )二、辨形组词答案:嘶叫 厮打 点缀 辍学 花蕊 芯片 椽子 掾吏凋谢 雕塑 啼叫 谛听 柘树 开拓3、 1、答案B2、答案A3、答

2、案:B 提示:A项中“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用以描述“大学生”不恰当;C项中“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这里应为“引起轰动”之意;D项中“好为人师”指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贬义,这里望文生义。4. 答案:D提示:A项中“目的”和“为了”重复,删除一个;B项中不合逻辑,语序不当,可改为“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C项中“改变”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的“事实”等。5、D(茫茫夜是短篇小说)6、答案C二、问题探究:1、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分析:“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3、课文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2、【结构分析】第一部分()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第二部分()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记叙:(-)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议论:()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第三部分()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

4、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3、参考答案:1、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4、有五幅画面1、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2、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3、第五段,秋蝉(秋蝉残鸣)4、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1、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

5、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2、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 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7、秋怀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7、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悲凉的感觉。8、秋词(两首)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这样的秋天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8、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9、同样是写秋天,作者的感情却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决定的?9、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景随情异”。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