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灭火工作总结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442021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灭火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矿井灭火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矿井灭火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矿井灭火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矿井灭火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井灭火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灭火工作总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矿井灭火工作总结2011年11月14日+674m水平发生一起火灾事故至2012年3月29日斜井筒+755m水平再次发生火灾;短短四个月时间矿井连续发生了三起火灾事故。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是,火灾给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了较大损失。为了认真汲取事故教训、防范、杜绝类似事故,确保煤矿今后安全生产少出安全事故;分析、查找我们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失误,对症下药,指导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必要对这三起火灾从发生到采取的灭火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现按照火灾发生时间先后顺序对+674m水平火区(以下简称一号火区);+720m水平火区(以下简称二号火区);+755m水平火区(以下简称三号火区)火灾事故发生简况及采取的

2、灭火措施总结如下:第一部分:一号火区(+674m水平火区)一、简况1、启封目的:煤矿技术改造设计中“+674m水平为矿井总回风巷”;2、启封时间:2011年9月15日;3、发现原空区密闭着火时间:2011年11月14日4、封闭时间:2011年11月22日,在东翼原封门墙处,西翼45-1号煤层处封闭。二、主要灭火措施1、2011年11月14日起对着火密闭墙(火源),采取了黄土充填,灌浆处理。2、2011年11月15日,向火区注氮气惰化火区,后来发现火区火势不减,经取样化验,制氮机注入的氮气浓度低于97%,停止注氮工作;3、2011年11月22日,在火区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状况下,在+674m水平东翼

3、利用原风门墙、石门西翼在45-1煤层处建立密闭墙封闭火区。4、2012年3月19日,原机电副矿长排除制氮机故障,确认制氮机出氮浓度符合标准后,开始向+674m火区注氮灭火。截止5月3日累计注入氮气约5万立方米,目前经过初步分析该火区已经得到控制。三、防灭火工作小结1、+674m水平原空区密闭墙位置、结构设置欠妥;2、2011年9月15日启封+674m东翼、西翼大巷封闭墙至2011年11月14日发现+674m水平原空区密闭墙顶部着火,空区闭墙处通风供氧长达两个月时间,给火灾创造了有利条件;3、第一次向火区(空区密闭里)注氮时,未对氮气浓度进行分析,仅依据制氮机表盘读数为准。注氮过程中发现火区火势

4、增强后,怀疑氮气浓度不符合要求,结果取样化验证实氮气浓度确实过低。一次立即停止注氮工作。4、在给火区注氮灭火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在+674m水平东翼利用原风门墙、石门西翼在45-1煤层处建立密闭墙封闭火区。5、+674m大巷东、西两侧封闭墙位置设置欠妥。从当时着火点看,密闭墙应该设在距着火点最近处,结果决策失误,把闭墙设立在上述位置,无形中扩大了火区范围,给后期灭火工作增加了工程量。6、2012年3月19日,制氮机恢复运行,开始向+674m火区注氮灭火。截止5月3日累计注入氮气约5万立方米,目前经过初步分析认为该火区已经得到控制。第二部分:二号火区(+720m水平火区)一、简况+720m区

5、段空区封闭时间及地点:+720m区段于2011年11月20日开采结束后,在一号煤门以东85处南、北巷同时予以封闭。封闭前通风状况:南北巷各形成85米盲巷,通风不良;区段通风路线为:新鲜风流(轨道上山)+720m甩车场+720m南巷+720m一号煤门+720m南巷东翼。专用回风上山。3、火区发火情况:2012年3月7日中班班前会议上,带班领导安排本班安全生产工作时强调班组安全检查人员,必须认真检查井下所有地点安全状况,特别是密闭完好状况。发现空班漏检、假检的,一律按照“三违”严肃处理。中班瓦斯检查员刘五成,安全检查到+720m水平一号煤门处发现北巷处浓烟滚滚,立即电话报告当班领导。当班领导立即带

6、领安通科范公社、瓦斯检查员刘五成对现场排查确认,结果证实:+720m北巷空区密闭墙着火。当班领导决定停止井下+665m区段掘进等作业,工作人员撤离工作现场,在轨道上山处集结待命;同时立即报告煤矿调度室,请求停产灭火。矿长、安全副矿长接到调度命令后入井,侦查火情,研究制定灭火方案。二、主要灭火措施1、通风排烟。架设局部扇风机排除烟雾,给建造密闭创造条件。2、安通科检测火灾气体,控制通风风量,防止有毒有害气体超限。3、在距着火点5米处建造板闭、砖闭各一道;4、2012年4月30日,在+720m水平一号煤门处南北巷各建造密闭墙一道。5、计划在2012年5月底待液压支架搬迁完后,在+720m南巷原煤仓

7、处建造密闭一座,在+720m水平甩车场处建造密闭墙一座。永久封闭该火区,同时注氮惰化火区。三、防灭火工作小结1、+720m区段早在2011年11月份已经开采结束,由于液压支架等生产设备迟迟占据位置,无法对该区域进行永久防火处理,导致北巷发生着火。2、+720m区段非开采地段支护形式对防灭火工作不利。开采煤层属自燃煤层,而非开采地段没有采取锚喷支护。3、+720m北巷闭墙(着火点)处,长期通风不良。区段采完后临时通风系统对北巷闭墙处形成了约70米盲巷。闭墙处蓄热发火。4、煤矿救护队战斗力薄弱。救护指战员匮乏,对灭火措施实施不力。5、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冒险抢险救灾。第三部分:三号火区(+755m水

8、平火区)一、简况2012年3月15日中班,班组瓦检员刘五成,从安全出口入井安全检查时,发现安全走巷出现烟雾,立即报告带班领导。后经安全副矿长、安通科长、当班带班领导现场侦查,发现安全出口+806m处、有烟雾,且一氧化碳等火灾气体明显。当时采取破旋查找火源,充填黄土、灌浆等措施。2012年3月29日,安全检查人员发现斜井筒+755m水平石门与井筒交岔点处原闭墙处产生火灾气体。煤矿主要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召集管理人员,研究制定灭火方案,同时上报阜康市煤炭局、昌吉州矿山救护队请求救援。二、主要灭火措施1、昌吉州救护队对煤矿灭火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指导煤矿成功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对斜井筒+755m处火区

9、进行了锁风压缩火区范围、同时建造苯板墙、砖闭各一座。给煤矿灭火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2、煤矿组织力量,对斜井筒+755m处火区在救护队建造的苯板闭墙、砖闭基础上,建造防爆墙一座。3、加固处理安全出口+806m、+755m密闭墙。4、地面回填原2米立井;5、地面黄土充填、密实煤层露头、采空区塌陷区;。6、+740m水平北巷西翼建造防爆墙一座;7、+740m水平北巷西翼建造防爆墙一座;8、加固改造+740m南巷闭墙为防爆墙一座,9、回填、封堵+740m水平800mm钻孔眼8个;10、+740原总回风石门处建造挡风墙两道;11、调整、优化矿井通风系统。启用斜井作为矿井总回风井筒,搬迁主要扇风机。12、

10、2012年5月4日开始向安全走巷+755m处注氮灭火。第四部分、火灾事故教训2011年11月14日至2012年3月29日先后不到四个月时间,矿井连续发生火灾事故。特别是2012年3月29日,斜井筒+755m水平火灾事故,灭火工程耗资巨大,损失惨重,在阜康市煤炭行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致使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工程工期延误1月有余。通过事故分析,教训如下:一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严格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四起火灾事故,特别是2012年3月7日+720m区段北巷采空区火灾和3月15日安全走巷+806m水平火灾事故,事故发生前煤矿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矿井防灭火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重生产、轻安全

11、思想严重,带班领导班前会安排当班生产任务、未安排安全检查工作特别是密闭墙安全检查内容,疏于矿井“一通三防”安全管理。二是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流于形式,甚至弄虚作假行内人士都知道,矿井火灾事故,特别是空区煤炭自燃事故从开始发生自燃预兆-发生浓烟甚至明火,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这两期火灾事故被发现时,第一起火灾现场已经是浓烟滚滚、火势熊熊;第二起火灾事故现场,安全监察人员无法进入事故现场调查取证。试问:两起火灾事故均为中班班组瓦斯检查员刘五成检查发现,其他班组,事发前几天,去现场检查了吗?报告了吗?实在令人费解!三是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矿井火灾事故专项预案、矿井火灾事故现场处

12、理方案等在实际安全生产过程中未得到实际贯彻煤矿自2009年8月份+740m水平投产至2011年+720m区段回采结束,+665m区段准备工作开始,年年制定以上各项措施,但是实际过程中落实的有多少?安全生产规定、措施仅仅用于应付上级安全管理部门安全检查这个层面上,装面子。真正起到指导、指挥矿井防灭火工作了没有!四是矿井安全监控系统、束管监测分析系统专业操作人才匮乏,致使系统未能在矿井安全生产管理,特别是矿井火灾事故预防与处理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矿安全监控系统、束管监测分析系统早在2008年就购置、安装。但是,实际使用效果不好。表现在操作人员实际操作技能、技术水平较差,井下传感器标校长期不符合相

13、关要求,束管监测系统截至目前未正常使用。相关负责人对煤矿月度、周安全隐患排查时提出的“四定”整改方案落实不力,并以各种措辞强调客观原因“人员少、无标准气样”等等。对主观原因导致安全监控、束管监测系统影响安全生产的事实推脱责任。五是各区段采煤工作结束后,空区密闭结构、设置位置欠佳,氮气惰化空区、灭火措施执行不力。矿井自2009年+740m区段开采结束;2010年+731m区段回采结束至2011年11月份+720m区段开采结束。以上三个区段空区封闭墙设置位置、结构欠佳,氮气惰化采空区工作滞后;特别是+740m、+731m、+720m区段个别闭墙重复设置,质量低劣。采掘运闲置设备长期占用采区应该封闭

14、的区域,致使区段开采完毕后,不能及时彻底封闭采空区,给矿井火灾埋下隐患。六是老生产系统防火墙建造位置、结构不合适,日常安全管理、安全检查疏忽大意。煤矿斜井筒+755m水平、安全出口+806m水平、+755m水平、+674m水平等处密闭墙设置位置、结构不合理。煤矿日常安全检查疏忽大意,未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空区,从而导致+674m水平、+755m水平发生火灾。第五部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设想常言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总结事故教训其目的是为了今后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各项工作,保障煤矿在今后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不发生类似的责任事故,特别是重犯以上总结中提出的低级管理错误。保障煤矿投资人利

15、益,保障从业人员安全。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职业生涯负责。经过反复思考,现提出今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设想,供煤矿全体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借鉴: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相关工作,要紧紧以安全为中心,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在安排各项工作时首先考虑安全工作,把好安全关口。严格履职。在自己分管的工作范围内,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尽职尽责,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各项工作。为煤矿安全生产做好服务工作。煤矿安全生产重大决策时。决策者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合法。坚持原则,及时纠正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管理偏差、弥补管理漏洞。煤矿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积极配合搞好业务保安工作。2012年5月9日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