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各种方法汇总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404882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各种方法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阅读各种方法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阅读各种方法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读各种方法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各种方法汇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和模式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

2、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十八、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

3、、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

4、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

5、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记叙文(含散文、小说)1依次写出文中的事情。2 文中详写了那一件事(谁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怎样做事,什么事情,结果怎样)3、 题干中有“为什么”的问法,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1)作者为什么选了这些内容来写?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来回答,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突出人物,表达情感,起衬托作用,铺垫作用等等。(2)作者为什么这样认为?一般出现在散文中,要从找理由的角度来回答,所有的理由都在原文中能找到,要找得全面、完整。(3)人物为

6、什么这样做?这里的“为什么”要分解成“因为什么”和“为了什么”两个方面,即要从“原因”和“目的”两个方面去思考: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或增加社会原因,或增加根本原因。4、 分析人物的心里和行为的变化过程:“心里”包括心里状态,如紧张、兴奋等,还包括心里活动,比如:想要怎么样。此题随文回答,要抓准每一个环节,要概括的准确。5、 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也包括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特定段落的表达作用,一些试图被删除、被替换的词的表达作用),因考的角度是7个方面(1)这句话或词的意思 (2)这句话或这个词用来表现谁、表现什么 (3)表达作者或是文中人物的什么感情节 (4)突出文章或段落的什么中心 (5)对上下

7、文有什么作用 (6)用的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 (7)对读者有什么特殊影响。6、 选词填空,选句填空:填上后连接上下文,读起来顺畅即为对。7、 文章中某些代词,概括性语句指的是什么?要注意提示语,要认真读原文,要把答案放在所分析词语的位置上,看看是否通顺。8、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了什么写法?没有固定答法,随文而定,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去思考: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表现手法(夸张、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各种写作技巧,如:悬念、照应、伏笔、铺垫等。9、标题的含义有哪几层?先来了解一下标题的一般类型:时间、地点、人物、线索、主要内容、话题、主题、文体名称等。标题的含义一般

8、先回答其表层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感情分析其深层含义,甚至是与标题字面完全相反的意思。10 根据文章的信息,概括人物形象。一般以概括人物性格、思想为主,也可以概括出人物的年龄、爱好、经历、遭遇、身份、地位、特长,生活的时代、给人的感受(可恨又可怜)等。(同上)11 表达的感情是什么?一般要作如下思考:是谁在抒情、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在抒情,用了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来抒情,抒发的是什么情。(同上)12、 给小说续写结尾,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原文的线索 (2)扣住原文的中心人物理 (3)符合原文的主题 (4)形象性强。切记:不能用告诉的方式写,不能抒情和议论。13、 比较两句话的细

9、微差别:(1)词语运用有什么不同 (2)语气有什么不同 (3)语序有什么不同 (4)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有什么不同14 正面衬托的作用是什么?要学会识别正面衬托。其作用一般是:突出中心人、事物的特点,说明许多与中心事物同类的事物也具有中心事物的特点,中心事物的特点有了普遍的意义,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和拓展。 15 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要准确识别侧面描写,其作用一般是:突出中心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使中心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更真实可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6、 比较事物、人物或事情、感情的异同:首先要确写好比较的点,同13题17、从哪些角度来描绘某一景物的?要着眼于景物本身的形、声、色、味、态、质、地、环

10、境几个方面。如果有特殊提示,再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18、 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身份、地位、推动情节发展。18、 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身份、地位、推动情节发展。15、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要准确识别侧面描写,其作用一般是:突出中心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使中心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更真实可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6 比较事物、人物或事情、感情的异同:首先要确写好比较的点,同13题17 从哪些角度来描绘某一景物的?要着眼于景物本身的形、声、色、味、态、质、地、环境几个方面。如果有特殊提示,再答视觉、

11、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18 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身份、地位、推动情节发展。18、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身份、地位、推动情节发展19、 在文中补写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第一要注意人称,第二要符合人物性格及所处的环境。20 刻画人物用了哪些方法:一般有概括介绍和具体描绘,具体描绘中又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中又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孔乙己)21文章给你的启示,读了文章的感受,你对事情的看法等发挥类问题,首先要做到观点鲜明,观点有时也可以有相关的多个,

12、语句之间不要重叠、交差、包含。22、 诗歌的感情基调: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的特点和内容。 诗歌的中心:一般是通过诗中描写的形象提炼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或要告诉给人们的道理,或寄括的希望。 朗读的节奏:一般以不破为原则 。 朗读的重音:最能突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的词,不一定是语法上的中心词。 常见朗读语速:快速、中速、慢速。 常见语气语调:舒缓、热情、亲切、激昂、坚决、愉快、深情、深沉、欣喜、严肃等等。一、整体感知:找过渡句、中心句 二、赏析(句子)形式(比喻、排比)内容:句子(本身的意思)、(文章)中心 示例:(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句子的内容),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三、表达方式(五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四、文的语言要求:生动、具体、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五、 叙文中的描写:(题型)问:那块地方为什么要详写? 答:突出文章的内容,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内容 六、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为了表现中心思想,并表现故事的时代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