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基本知识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332661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假字基本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通假字基本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假字基本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假字基本知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舟记拓挖思悟(原创)通假字的基本知识丁雪静 2011年12月24日星期六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可能有一些难度。到底难在哪呢,主要是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对文言文进行诠释。要翻译文章,首先要翻译句子,要想把句子翻译通顺,那么首先要把句中的每个字都整明白,因此最终落实到字的翻译。只要了解了虚词的大体用法,那么虚词很好掌握,句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实词的落实。大部分实词的意思和现代的意思差不多,但有一部分意思相差很远,有些词类活用现象也很难把握,有些字的意思很多,也很难确定此句中用的是哪个意思,还有部分字的意思是别的字的意思,就更加难以把握了,这部分就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下面把通

2、假字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如下。汉字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在已有专用字的情况下不用专用字,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在已有专用字的情况下不用专用字而借用来代替专用字的字。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有:1、起初造字比较少,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的进步,这些字不足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好多想要表达的想法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于是就采用了原本已经有的文字来表达这个意思。例如上如时没有“返”字,但是这时新的概念已经产生,于是用“反”代替现象。2、相当数量的通假字是在新旧字职能被人们逐渐认定和区分中产生的。新生字没约定俗成,有些字本已产生,但尚未被广泛认同,一定时期里新字、旧字还在通用。如“喻”“谕”,

3、直至汉代以前,二字都以“懂得、明白”通用。3、有的字原本表示了一个明确意义,可后来又造出了具有相同意义的另一字,原字本义反而被取消,变成新意义的字了,如“莫”是由于“暮”的取代而发生了意义转移,原本“莫”表示“傍晚”的意思,但是被后来的“暮”取代4、在传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笔误,在流传过程中也可能会丢失字,从而也可能造成通假产生。通假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一个字都可以充当通假字。 音同音近是通假的必备条件。音同音近中的“音”指的是上古音,而不是现在的读音。相同,指声母和韵部相同;相近,是指声母相同、韵部相近,或韵部相同、声母相近,或声母相近、韵部也相近。如“蚤”“早” 同属于精母幽部。通

4、假的读音。通假字虽在当时是音同或音近,但因语言发生变化,二者今音有的已不同,对不同的要读以本字的今音。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中“亡”通“无”,那么此句中的“亡”要读“w”而不能读现在的“wng”。那如何来辨别通假字呢,作为初中生,把常见的通假字都背下来不太现实,因此就需要其他的方式来进行辨别。我认为把通假字所在的句子先根据上下文疏通大概意思,然后找到一个字与平时所见的意思不相吻合,并且它有同音字或者音进字恰好有这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字极有可能就是此句中的通假字。比如“焜黄华叶衰”翻译过来是“什么和叶子”枯黄、衰败,依旧常理应该是花和叶子,并且“花”和“华”的读音相近,因此可以推断“华”

5、通“花”。在初二的语文课本中课下注释出现了“同”。“同”和“通”的区别:“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行文中所用的字是古代的写法,后来这个字有了别的写法。 比如说与悦、反与返等。我认为在初中阶段没有必要分的那么详细。只要学生能够判断字在句中的大体含义就好。在初中的文言文中出现了很多的通假字,现把初二年级上册的通假字总结如下:1、便要还家, “要”通“邀”, 邀请, 桃花源记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核舟记3、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 弯曲, 核舟记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跟地面平行的, 核舟记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 挑选, 核舟记6、选贤与能, “与”通“举”, 选拔、推举, 大道之行也7、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 大道之行也8、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重叠, 望岳9、略无阙处, “阙”通“缺”, 中断, 三峡10、余挐一小舟,“挐”通“桡”,撑,湖心亭看雪11、焜黄华叶衰,“华”通“花”,植物花,长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