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难点名称译法一、英语人名的译法 英语人名汉译情况较复杂,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这是因为汉语的同音词很多,选择不同的汉字译同一英文名字,就会把读者弄糊涂,弄不清究竟说的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例如Phillip这个名字早期至少有九种译名:菲利普,菲利蒲,菲力普,菲力蒲,腓力普,腓利普,腓力;而William的译法至少也有5种:威廉,巍联,卫连,维涟,雯莲有鉴于此,翻译人名时就应该尽可能地统一译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做到这一点并非难事,譬如说,有些英语人名后缀部分比较有规律,选用汉字时就要尽量一致,如Fairbridge, Broodbridge中的 -bridge现在都统一译为"布里奇". 由于绝大多数汉字是多义词,容易引起联想,因此翻译时除了用字统一外(参见《新实用英译汉教程》译音表),还需要遵守以下的选字标准: (一)名从主人原则 翻译欧美人姓名时,依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即根据他们的习惯顺序,先名后姓地音译成中文,如David Copperfield译为"大卫·科波菲尔". 讲英语各国的人名, 有时是同形不同音,如Berkeley在英国读 /ba:kli/, 译为"巴克莱", 而在美国读/b?:kli/, 应译为"贝克莱". 英语人名中有些词读音不规则,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如 Maugham中的gh不发音, 汉译应为"毛姆". 有些外国人喜欢汉化本名,使其听起来象中国人的姓名,如Joseph Needham译成"李约瑟"(英国),John Leighton Stuart译成"司徒雷登"(美国),John King Fairbank 译成"费正清"(美国), James G. Endicott译成"文幼章"(加拿大),Pearl S. Buck译成"赛珍珠"(美国)等。
这些译法谈不上规范,但已为人们所熟知并广泛使用,因此无须重译 (二)约定俗成原则 有些译名的发音明显有误,但已通行已久,为人接受,约定俗成,所以不必更改如Eden音为/` i:den/ (伊登),但习惯译为"艾登". 外国人的姓名一般不汉化,以保留其民族特色但有些传统的习惯的译法,一般不更改,以保持历来的一致性,不致产生误解这就要求译者勤查多问,对政治、经济、文化中的著名人物有所了解比如Bernard Shaw是"肖伯纳", 不是"伯纳·肖";Bethune统一译为"贝休恩",但加拿大人Norman Bethune译名为"白求恩"; Marx 一般译成"马克斯",但伟大的革命导师Marx总是译为"马克思". (三)简略原则 姓名中不重要的辅音可以省略,因为姓名长到四字以上,中国读者记忆起来便有麻烦简短些容易让读者记住,如Engels译为"恩格斯",不是"恩格尔斯";Eliot译为"艾略特",而非"艾里奥特";Shakespeare译"莎士比亚",而不是"莎克士比亚";MacDonald 译为"麦唐?quot;,而不是"麦克多纳尔德". 由于外国人名长,传统的译法是只译姓不译名。
譬如说起莎士比亚,大家都知道他是英国著名的文学家, 不必称为"威廉· 莎士比亚".当然有时也有姓和名同时译出或只译名不译姓的情况,例如意大利科学家 Galileo Galilet就只被译为"伽利略",译名不译姓 (四)用字避免产生不好的联想意义原则 音译采用译音表中所规定的汉字,而不要不恰当地使用那些容易引起联想的字词,以免造成误解或闹笑话,如Kulessa译为"孔雷飒",却不能译成"裤里塞".其次,译名一般不用带有明显贬褒意味的字词如Bumble译为"本伯",而非"笨伯".此外,用字要不生僻,读起来要顺口 不过有时利用某些富有联想意义的字来翻译某些名字并不是绝对不可以的,譬如翻译女性名字采用花草珠玉等带有女性附加色彩的字眼就很好,如把Mary译为"玛莉",玛字利用玉旁,莉字利用草头,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女孩的名字 此外,英语姓名后有"Jr.",即Junior 的缩写,其意为此人与其父同姓同名,Jr.汉译为"小",冠于姓或全名之首,如Jr. John. Kennedy的译名为"小约翰.肯尼迪".二、 书名、影视片名的译法 一本书的书名、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片名往往含意丰富,有些还含有成语典故,需要仔细推敲、弄清原意,然后再决定译名。
总的说来,书名、电影或电视剧的片名的翻译要求传情达意、简短易记、文字优美,并应和其内容吻合其具体译法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 (一)直译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王子和贫儿》 The Adventures of Alice in Wonderland 《艾丽丝漫游记》 The Great Expectation 《远大前程》;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 Aesop's Fables 《伊索寓言》;Sister Carrie 《嘉丽妹妹》 Vanity Fair《名利场》;A Farewell to Arms《永别了,武器》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The Age of Innocence《纯真年代》;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 Jurassic Park《侏罗纪公园》 以上各个译名流传已久,均应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继续使用,不再重译 (二)直译与意译 St. Mark《马克福音》;Robinson Crusoe 《鲁宾逊漂流记》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卡斯特桥市长》;Dombey and Son《董贝父子》 A River Runs Through It《一条流过记忆的河》;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夜未眠》 Patton《巴顿将军》;The Net《网络情缘》 Moonstruck《月色撩人》;Sand and Blood《碧血黄沙》 (三)意译 Uncle Tom's Cabin《黑奴吁天录》(试比较:《汤姆叔的小屋》) David Copperfield《块肉余生述》 Silas Marner 《织工马南传》(试比较:《塞那斯·马南》)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廊桥遗梦》(试比较:《梅德逊郡桥》) First Knight《剑侠风流》;Sabrina《情归巴黎》 Oliver Twist 《雾都孤儿》;Pygmalion 《皮格马利翁》 Red Star Over China 《西行漫记》 ; Gone with the Wind 《乱世佳人》 Pinocchio 《木偶奇遇记》;As You Like It《皆大欢喜》 The Pilgrim's Progress《天路历程》;For Whom the Bell Tolls《战地钟声》 (四)音译 Jane Eye 《简.爱》;Robin Hood 《罗宾汉》 Martin Eden 《马丁·伊登》 三、报刊杂志名的译法 英文报刊名属专有名词范围,不少刊物有固定的译法,不能乱译。
译者需熟记已有的译名下面就列举一些常见的译名 (一)美国报刊与杂志: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 Washington Post 《华盛顿邮报》(美国第2大报) Los Angeles Times 《洛杉矶时报》 (美国第3大报)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国际先驱论坛报》(国际性报纸,美国报界集团在巴黎发行) Wall Street Journal 《华尔街日报》(专业性商业金融报) The Baltimore Sun 《巴尔的摩太阳报》;Chicago Tribunes《芝加哥论坛报》 The Boston Globe《波士顿环球报》;Time《时代周刊》 Newsweek《新闻周刊》;Reader's Digest《读者文摘》 Life 《生活》(画刊);Playboy《花花公子》 Fortune 《幸福》;G.E.O 《地理》;U.S.A. Today 《今日美国》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国家地理杂志》;People 《人物》 Time 《时代》;Business Week 《商业周刊》 Newsweek 《新闻周刊》;Reader's Digest 《读者文摘》 (二)英国报刊杂志: The Times 《泰晤士报》;Daily Telegraph 《每日电讯报》 Guardian 《卫报》;Sunday Times 《星期日泰晤士报》 Observer 《观察家报》;Daily Mail 《每日邮报》;The Guardian 《前卫》(杂志) Daily Mirror 《每日镜报》;News of the World 《世界新闻报》;The Sun《太阳报》四、地名的译法 英语地名主要采用音译方法,如London 译为"伦敦", Washington译为"华盛顿",Downing Street译为"唐宁街",Wall Street译为"华尔街",Jerusalem译为"耶路撒冷". 地名的第二种译法是意译。
可用意译来翻译的地名多具描绘性色彩,反映该地区的地理风貌或方位 .如Oxford译为"牛津", The Pacific Ocean 译为"太平洋", Cape of Good Hope译为"好望角".这种译名容易上口,而且用字易统一,类似的例子还有: Ivory Coast象牙海岸;Mediterranean Sea地中海;Little Rock小石城(美国) Midway Island 中途岛(美国);Pearl Harbor 珍珠港(美国)Red Sea红海 Great Canyon大峡谷(美国);Long Island长岛(美国);West Point西点(美国) Port-au-Prince太子港(海地);Big Rapids大瀑布城 (美国);Golden Triangle 金三角 地名的第三种译法是音义兼译(即加注),如Cambridge(剑桥), Grand Malvina(大马尔维纳岛),Mesabi Range(米萨比山脉),Cape York(约克角),New Zealand(新西兰),New England(新英格兰),不过象 New York, Newfoundland仍分别音译为"纽约"和"纽芬兰". 地名翻译除使用上述方法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有些译名译自其他外国语,需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 即按原语言的发音来译,这就造成汉语译名与英语地名发音不一致的现象。
例如Paris译为"巴黎",而不是"巴黎斯",因为法语读音是/'pari/;Germany译为"德意志",而不是"捷曼里",因为德语中该词的发音是 /doit∫/;Rome 译为"罗马",而非"罗姆",因为意大利语的Roma 发音为/`rouma/. (二) 有些英语地名未按标准读音来译,但译文却因历史等原因而流传已久,为人所熟悉,故一般不重译,仍可继续使用例如,美国的州名Illinois按标准读音应译为"伊利诺",重音在词尾, s不发音, 但却译为"伊利诺斯",Michigan 应为"密歇根",却译为"密执安",Iowa 应为"爱荷华",但却译为"衣阿华".英国的G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