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教化学优质课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271778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教化学优质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成教化学优质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成教化学优质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成教化学优质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成教化学优质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教化学优质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教化学优质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2012年高中化学优质课教案第三节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案授课人:冯志华工作单位: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第三节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授课人:冯志华工作单位: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前面刚学过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过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反

2、应速率发生改变,相应的化学平衡就有可能发生移动。明确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没有相应的试验,可通过压强和浓度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

3、,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2)理解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并能据此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4)通过本节“问题讨论”、“交流思考”、“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使学习变为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欣赏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探究与练习、讨

4、论相结合;3、教学要求: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密切联系实际,理解理论的指导作用;正确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浓度、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分析及应用5、教学媒介:多媒体,实验用品及仪器6、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那些条件可以影响平衡的移动,怎样影响平衡的移动呢?今天我们接着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复习巩固)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

5、NmolB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A、B、C的分子数比为1:3:2E. 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F.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由学生归纳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归纳总结1、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2、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发生化学平衡移动。即如下图所示: 平衡状态I 非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II【探究1】学

6、生分组实验(分两大组,每一大组中四人一小组),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真观察、记录现象,并相互讨论解释现象。第一组:实验2-5实验目的:探究浓度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Cr2O72- +H2O2CrO42-+2H+ (橙色) (黄色)实验步骤:(1)取三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2)向一支试管中滴加3-10滴浓H2SO4,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变化;(3)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加10-20滴6mol/LNaOH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方法:对比观察填写下表K2Cr2O7溶液滴加3-10滴浓H2SO4滴加10-20滴6mol/LNaOH溶液现象结论第二组:实验2-6

7、实验目的: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Fe3+3SCN-Fe(SCN)3 (黄色) (无色) (红色)实验步骤:(1)向盛有5mL0.005mol/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0.01mol/L 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2)将(1)中红色溶液分置于三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4滴,充分振荡,观察颜色变化;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加4滴1mol/L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向(2)的两支试管中各加入3-5滴0.01mol/LNaOH溶液液,观察现象。实验方法:对比观察填写下表步骤14滴饱和FeCl3溶液4滴1mol/LKSCN溶液现象步骤23-5滴

8、0.01mol/LNaOH溶液3-5滴0.01mol/LNaOH溶液液现象结论学生实验完毕后,由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实验记录,由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问题讨论(相互交流) :从速率的角度如何解释浓度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根据学生讨论,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

9、衡时增加。其他三个结论可由此类推。【探究2】试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真观察、记录现象,并相互讨论解释现象。实验2-7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2NO2(气)N2O4(气) H=-56.9kJ/mol (红棕色) (无色)实验步骤:(1)将盛有NO2、N2O4混合气体的封闭平衡球一端侵入热水中。(2)半分钟后,比较两球中气体颜色。(3)取出放置片刻,再比较两球中气体颜色实验方法:对比观察填写下表升高温度降低温度现象结论学生实验完毕后,由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实验记录,由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向放热反应方向

10、移动 问题讨论总结 请归纳出其它条件不变时,只改变一个条件,平衡将如何移动?学生谈论后回答,归纳总结: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就是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探究3】讨论探究推导压强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问题讨论(相互交流)压强增大或减小时,下列平衡是否移动、移动方向? 2 NO2 (气) N2O4 (气)归纳出压强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生谈论后回答,归纳总结: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总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反之,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总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探究4】催化剂化学平衡的影响学生回顾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

11、的影响,归纳总结:催化剂能同等程度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即V正= V逆,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但催化剂改变反应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巩固落实】 1. 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 :X(s)+3Y(g)2Z(g)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为了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增大压强 降低压强 加入正催化剂 分离出ZA. B. C. D.2. 对任何一个平衡体系,采取下列措施一定引起平衡移动的是 ( )A、加入一种反应物 B、增大体系的压强C、升高温度 D、使用催化剂3、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使用催化剂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B由H2、I2 (g

12、)和HI(g)气体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C500时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D将混合气体中的氨气液化有利于合成氨反应本节小结2、实验探究法(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揭示本质)3、对待事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要有精益求精的意识,从理论到实际要不断地研究探索。三、教学设计说明本节教学采取的是试验探究与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如果单纯采取理论讲解,学生会感到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接受。本节设计的试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无污染,所以教学中我都改成了学生试验,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结论,揭示实验现象的本质,就能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并且还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通过试验探究总结出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后,很容易推导出压强、催化剂与平衡移动的关系。另外,这样的教学设计,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