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专题课程之秦代书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9270593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PPTX 页数:17 大小:3.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史专题课程之秦代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书法史专题课程之秦代书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书法史专题课程之秦代书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书法史专题课程之秦代书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书法史专题课程之秦代书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史专题课程之秦代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史专题课程之秦代书法(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法史专题课程之秦代书法,爱丽丝艺术教育 符嘉鑫,秦 书 代 法,秦代书法,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秦朝书法秦小篆,概论: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

2、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 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残存,石权始皇廿六年诏则最能见其真相。,发展:周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O年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后,五百余年,经历了诸侯兼并的春秋时期和七国争霸的战国时期;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据史料记载,当时“宝”的写法,就有194种形态。“眉”字的写法有104种,“寿”字的写法,也有百种以上。有的字体柔婉流动、疏密夸张,有的体势纵长,有的结

3、构狂怪。 这虽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但对思想交流带来了不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有利于统治,在文字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秦文是沿袭西周的文化传统,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峄山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巡峰山(山东峄县境)时刻立的第一块石刻。泰山刻石,是在此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刻立。琅琊刻石(山东胶南)、芝罘刻石,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于芝罘山(山东烟台市西北)刻立。,峄山刻石是秦篆(即小篆)的代表之作。字的点划均为线条,

4、粗细一致,圆起圆收。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秦刻石在总体上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 峄山刻石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在李斯之后,五代徐铉、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近人吴昌硕等都以篆书为长。,峄山刻石: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

5、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但与琅邪、泰山相较,仍不免有优孟衣冠之诮,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但秦代的遗本已然很少,即使如此亦不能轻易舍去不用,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确与琅邪等异趣。,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登临琅琊山时,修琅琊台,勒石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绩。仅存残石1块,残高129厘米,宽67.5厘米,厚37厘米。原为四面刻,后多剥落,仅存13行,行8字,总计86字,均漫漶。秦始皇刻石已无存,只存二世元年(前209)加刻之辞,世称“二世诏书”,即琅玡台刻石。书体为秦统一后的小篆,传为随行廷尉李斯所书。史记秦始皇本纪录有全文。刻石至宋已残缺

6、。宋代,琅琊地属密州,苏轼任密州太守时,作书琅琊台篆后曰:“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二十八年亲巡东方海上,登琅琊台观日出,乐之往返,徙黔首三万家台下,刻石颂秦德焉。二世元年,复刻诏书具在”。其后,赵明诚金石录记曰:“秦琅琊台刻石,在今密州。其颂诗亡矣,独从臣姓名及二世诏书尚存,然亦残缺。熙宁中,苏翰林守密、令庐江文勋模拓刻石,即此碑也”。宋代琅琊刻石尚存84字。,“符”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信物,一般分为两半,两半相合,就能作为办理某类事务的定约、践约凭证。现代汉语中的“符合”一词即来源于此。 我国古代兵符多制成虎形。虎符作为中国历史上调兵遣将的凭证起源很早,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说明

7、至少在战国时期虎符已经行用。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为把持军权都实行了类似的制度。 那么,虎符究竟什么样?,杜虎符为左半符,虎作行走状,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共40字,字体为小篆,内容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但是,遇上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等会君王的右符。铭文反映出秦以“右”为尊,秦国的军权高度集中,凡征调50人以上的兵士必须经国君认可。杜虎符清晰地展现了秦国虎符的功用,由此可一窥秦国兵制,但可惜仅有一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完整”的虎符阳陵虎符。 此

8、虎符相传为山东省临城出土,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铜制兵符。阳陵为秦之郡名。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虎形,有左右两半。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此件虎符虽两半俱在,但因年代已久,对合处生锈,现左右不能分开。,秦两诏铜斤权 西安秦始皇陵墓出土 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秦铜量(计算体积,带有诏书文字。“商量”,说明商人好酒,好交易),秦始皇帝铜诏版及拓片,以上就是秦标准化的“度量衡”,在存世实物“量”和“权”上,或刻或嵌,都带有文字这个文字就是俗称的“秦诏版”。,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乱政局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和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统一度量衡就是他的一项重要改革。他用当时的最高法令形式“诏书”颁布秦国的度量衡制度,废除其他各国的度量衡制度。,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