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9268923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7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状语后置),为政以德,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n;语,言谈。由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幅都不长。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

2、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司马迁称他为“至圣”。,时代背景,【政治特点】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掌控诸侯的力量。诸侯们为增强自身国力,常不惜互相征伐,导致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材料: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孔子政治主张,“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礼”:周礼。 孔子要求统治者“克己复礼”,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理想封建

3、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第一章:譬如 共之 第二章:道之以政 第三章:冉有 既庶 第五章;道千乘之国 第六章:颛臾 社稷 何以伐为 虎兕 柙 椟 近于费 第八章:盍彻乎 第十章:偃 第十二章:南宫适 羿善射 奡荡舟 躬稼,文本研习(2.1):,思考:本章作者的主张是什么?,为政以德.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根本原则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并指出其中的好处是君王即使不动,大家也都会紧密团结

4、在以你为中心的周围。,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以,用。(状语后置)以德为政 譬 如:P 比如、就好像 所:处所,位置。 共:通“拱”,环绕的意思。,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文本研习145,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孔子是主张以德治国,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躬稼:亲自从事耕种。,思考:孔子如何看待?,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

5、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主张:尚德不尚力,主谓倒装,文本研习(2.3):,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无 耻: 有耻且格:,通“导” 训导,整治、整顿,没有羞耻心。 现代汉语中意思是与“高尚”相对(形容词),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百姓,状语后置,状语后置,思考:本章孔子提出了哪些治国方针?,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政(政令)和刑(刑罚) 德(道德)和礼(礼教),“政”和“刑”:用法令规定人民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

6、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小结: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比较,认为法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不会有羞耻感,而德治、礼治,能使人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遵守。,对比,文本研习(13.6):,其身正: 虽令不从:,君王,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虽,即使。,本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之道?,正 己,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端正,执政者以身作则的重要,在颜渊篇里,孔子曾经回答过季康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本篇的另一个地方,孔子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说: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从政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

7、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又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呢?所有这些与这里的论述表达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强调政治领导人的表率作用。,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文本研习( 1.5 ):,道:通“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千乘之国:乘,音 而信:而:表并列;信:守信 使民以时:按;状语后置,思考: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治理国家提出了什么要求?,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 1、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 2、节约用度,爱护人民; 3、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治国思想:正己,管子治国说: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

8、治也。”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所以比较好治理。民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所以难于治理。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地让人民富裕起来。 这就是富民政策。,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文本研习( 12.9):,年饥:收成不好。 如之何:如何,固定格式,对怎么办。 盍彻乎:盍,何不。 孰与:宾语前置,“与孰”,思考:这一章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经济思想? 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会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行为

9、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文本研习( 1116 ):,于:比。状语后置 之:季氏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思考: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孔子持什么态度? 孔子不赞同,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批评冉有搜刮民财行径。,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

10、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文本研习(13.9):,思考:本章作者的治国主张是什么?,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 (物质)(精神),适: 到 仆:驾车。 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富:使动用法,“使富裕”,政: 足: 去、于: 信:,为政之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老百姓对政府就信任了。,必不得已而去,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信任,使动用法,使充足。,去:去掉;于:在,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

11、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本研习( 12.7 ):,说说你对“民无信不立”的理解?,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问题探讨,治国方略:民信最重,文本研习: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

12、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过:过失。 焉知:怎么知道。 人其舍诸:其:副词,难道。舍:舍弃。诸:“之乎”的合音词。,思考:本章作者针对执政者提出了怎样的治国原则?,先有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赦小过:执政者胸襟开阔,能理解人、谅解人,举贤才:任人唯贤,治国思想:举贤,文本研习: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举:推荐、选用。 直:本义为不弯曲,与“枉”、“曲”相对,引申为正直、公正,不偏私。 错:同措,放置、安放。 枉:本义为弯曲、不正,引申为不正直、邪恶。,本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之道

13、?,亲君子 远小人,举荐贤才 选贤用能,治国思想:举贤,季康子两次问政 (12.19)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2.20)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以:来 就:亲近,接近 何如:宾语前置,“如何”,敬:严肃认真 忠:对人对事尽心竭力 以:相当与连词“而” 劝:努力,孔子两次言政(回答) 12.19 子为政,焉用杀? 反对通过杀戮来建立有道之邦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主张为政者要以身作则,焉:哪里,子欲善而民善矣:形做名,善道;形做动,从善。,风:名词做动词。好比风,草:名词做动词。好比草,上:加,偃:倒伏,这里比喻被感化。,孔子两次言政 2.20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主张爱民、举贤、教民,举善:选用优秀的人,临之以庄:面对,孝慈:对父母孝顺,对幼小慈爱,不能:古今异义词。古义:能力差的人。,善:形容词做名词,优秀的人,状语后置,根据两章内容(小结) 12.19 孔子反对通过杀戮使百姓遵纪守法,主张通过以身作则来感化百姓。 2.20 孔子主张统治者要爱民,要举善、教不能,这样百姓就能敬业。,实施“为政以德”的手段有哪些?,德治手段:富民、教民、举贤、正己,问题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