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争鸣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9227729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7.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百家争鸣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1百家争鸣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1百家争鸣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1百家争鸣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1百家争鸣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百家争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百家争鸣(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每日赠言: 有高水平的集体, 才有高水平的个人。,课堂目标:积极构建高效的课堂、绿色的课堂、 生态的课堂!,请拿出你的导学案,课本,双色笔和典题本,更重要的是你的激情!,温馨提示,三本比修书的关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必修三,结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三本比修书的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必修一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必修三,三本比修书的关系,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必修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

2、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必修二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必修三,三本比修书的关系,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必修二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必修三,三本比修书的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事项理论成果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必修三,三本比修书的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必修一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化趋势必修二,26班导学案反馈,榜样就在身边!,优秀组:1、5、6、8组

3、 待提高组:3组,问题反馈: (1)该做的地方没做。 (2)从书中所找内容不全。 (3)题目没认真阅读领会,答题不准确,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 1 课,第 2 课,第 3、4 课,单元解读,第 1 课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夏,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先秦产生和初步发展; 秦朝沉重打击; 汉朝成为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动摇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新发展,“百家争鸣”:,名词解释,“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

4、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三教九流?,三教九流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含贬义。中国旧时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三教:儒教、释教、道教 九流: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 、杂家、农家,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5、为政,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15,“仁”(核心)和“礼” “为政以德”(德治) “敬鬼神而远之,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 发展,言论被编纂为论语 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后世儒家五经),知识梳理,L老子呢?,什么是仁?,仁,人,二,和为贵,教学方法,

6、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有朋自远方来, 君子坦荡荡, 己所不欲, 三人行, 三军可夺帅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亦乐乎。,小人常戚戚。,勿施于人。,必有我师焉。,匹夫不可夺志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说孔子的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德不孤,必有邻。,孔庙,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

7、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胜境。,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学成以后,

8、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著作有孟子。被认为孔子的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材料:教化,材料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材料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继承和发展,25,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反映了

9、孟子的什么思想?,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阅读下列材料:,26,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阅读下列材料:,27,荀子,主要 思想,(1)政治:主张“仁义” ,“王道” “君舟民水” 民本思想,(2)哲学思想:“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3)性恶论,用礼乐规范人,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根源: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孟子、

10、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仁,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 基础,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老子的哲学思想:,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材料二: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1.“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老子的学说,老子的政治主张:,材料一:“治大国若烹小鲜” 材料二:小国寡民邻

11、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的政治主张(消极)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庄子提出“齐物论”,追求逍遥自得的精神境界。 齐物论: 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 庄子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32,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

12、、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以德报怨、大智若愚的思想,问题探究,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阅读下列材料:,韩非子子哪些思想主张?,1、以法治国,主张法、术、势结合 2、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革 3、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守株待兔,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韩非子的

13、主张,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诸子思想的活跃,诸子代表各自阶级主张,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孔子的教育思想,战国七雄,春秋五霸,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

14、境。,3、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5、现实需要: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37,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8,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

15、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相互学习、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中国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仁”与“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仁政”、“民贵君轻”,“仁义”“王道”“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兼相、非攻、尚贤 、节俭,主张变革、加强君主集权,以法治国,40,材料一

16、: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知识巩固,世界看孔子:,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3、孔子的思想199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