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硬盘的一切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223517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硬盘的一切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关于硬盘的一切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关于硬盘的一切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关于硬盘的一切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关于硬盘的一切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硬盘的一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硬盘的一切(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硬盘的一切!(结构-发展-参数-维护-修复)一:目录如下二:浅谈硬盘发展史三:硬盘“空间”与“文件大小”秘密四:新手学堂之看图识硬盘五:跳出硬盘认识误区/ 硬盘修复之低级格式化 /深入了解硬盘参数 六:硬盘常见参数讲解与常见误区七:硬盘的结构八:看图轻松学会硬盘安装方法九:硬盘损坏的种类十:高手:挽救硬盘的几个方法十一:厂家维修硬盘的方法十二:第三方软件的修复原理十三:学会三招恢复硬盘活力十四:硬盘使用误区点点通十五:预防软件引发硬盘六大“硬伤”十六:Windows系统中如何修复磁盘坏道十七:硬盘软故障的检查办法十八:十大硬盘故障解决办法十九:系统不认硬盘的常规处理方法二十:硬盘出现坏道后

2、的解决办法二十一:十分钟学会判断硬件故障问题二十二:挑战故障硬盘故障软件(补) 二:浅谈硬盘发展史既然是说长道短“闲话”硬盘,那么就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硬盘发展的历程吧。 大家都知道,目前占主流的硬盘接口有IDE和SCSI两种,?那么这两种接口又是如何诞生的呢?二者之中历史资历更深的是SCSI(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它的前身是197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希捷的前身)制订、并于1986年获得ANSI(美国标准协会) 承认的SASI(Shugart?Associates?System?Interface,施加特联合系统接口)。而I

3、DE(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集成设备电路)则源于CDC(Control?Data?Corporation,数据控制公司)、康柏(COMPAQ)、西部数据(Western?Digital,以下简称WD)共同开发的磁盘控制接口,?并于1989年由ANSI认可为ATA(AT?Attachment,AT附加装置)标准。 CDC的特点是不需大量追加设备即可构成电脑方的主控线路,?这也正是它在个人电脑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早期的硬盘容量不过10MB到数十MB,甚至连今天的内存容量都不如而且价格极其昂贵,很少有个人用户有幸拥有硬盘。当时的硬盘所采用的磁头大多是高铁酸盐磁头

4、或MIG(MetalIn?Gap,金属隔离)磁头。 进入90年代以来,硬盘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批量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导致硬盘零售价大幅下降,使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有幸接触到硬盘。在90年代初,SCSI接口发展为SCSI-2,早期的SCSI-2产品(通称Fast?SCSI)?通过提高同步传输时的频率使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为10MB/s,后来又出现了支持16位并行数据传输(?原本为8位并行数据传输)的Wide?SCSI,将数据传输率再提高为20MB/s。?与此相对应,原有的8位传输的SCSI被称为Narrow?SCSI。而在1994年,?增强型的IDE接口E-IDE(Enhance

5、d?IDE)也问世了,?它解决了IDE接口无法支持高于528MB的硬盘的问题并使一个接口能同时连接两个设备,还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率。 E-IDE由ANSI认可为ATA-2。 与此同时,用于连接光驱、磁带机等非硬盘设备ATAPI(ATA?PacketInterface)接口也诞生了。可以说,正是E-IDE接口的诞生,带来了今天IDE接口存储设备的普及。 到了1995年,更为高速的SCSI接口SCSI-3诞生了。SCSI-3俗称UltraSCSI(数据传输率20MB/s),其正式的称谓是SCSI-3?Fast-20?ParallelInterface。顾名思义,就是将同步传输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

6、z以提高数据传输率的技术。当使用16位传输的Wide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更可以提高至40MB/s。正是在这个时期,“追求高性能惟有挑选SCSI”逐渐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当然SCSI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数据传输率快这么简单)。 但到了1997年,状况又有了改变,IDE阵营推出了Ultra?ATA规格展开新一轮对抗。当使用Ultra?ATA?DMA?Mode?2(俗称Ultra?DMA/33)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最高可以达到33.3MB/s。这一速度比Narrow传输模式下的UltraSCSI还要快。现在流通的IDE硬盘已经全部对应了Ultra?ATA模式。并且,随着硬盘的容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MR(

7、Magneto-Resistive,?磁阻型)磁头和提高磁盘记录密度的新规格得以普及。 为了对抗Ultra?ATA,SCSI阵营也于1997年推出了新的Ultra?2?SCSI规格(Fast-40),目前已有多种SCSI硬盘支持Ultra?2?SCSI。?不过,采用LVD(Low?Voltage?Differential,低电压微分)传输的Ultra?2?SCSI难以与原有的低速设备兼容,因此现阶段个人用户主要使用的还是Ultra(Wide)SCSI。 另外,在1998年9月,更为高速的数据传输率高达160MB/s的Ultra160/m?SCSI(Wide模式下的Fast-80)规格正式公布,

8、新一代SCSI硬盘将对应这一最新的硬盘接口。 在IDE阵营方面,1998年2月由昆腾(Quantum)公司牵头推出了支持66MB/s数据传输率的Ultra?ATA?/66标准。尽管支持它的控制芯片组迟迟未见问世(现在已经有SIS的兼容芯片出现),WD已经于去年12月率先推出了支持Ultra?ATA/66的硬盘产品,不过产品在出厂时将Ultra?ATA/66模式设为Disable,用户想要激活这一模式必须使用专用的工具软件设定(当时并没有支持Ultra?ATA/66的主板,所以这一措施可谓妥当)。现在昆腾、IBM等也已经先后推出了支持Ultra?ATA/66的最新产品. 給愛讓步,就是為幸福開路

9、啊!儅伱的愛情因爲瑣碎的細節喨起紅燈時,伱不妨放下架子讓一步,幸福就站在對面等這伱没囿爱的衬托哪囿恨的來源相識需要囿緣来碰 相知需要囿情来縴相惜需要囿心来讀 相伴需要囿愛来結三:硬盘“空间”与“文件大小”秘密在Windows系统中,一个文件的大小(字节数)和它在硬盘上(或其他存储介质上)所占的空间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文件的“所占空间”会发生变化。 1.“文件大小”与“所占空间”的差别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例1:找到D盘上的Ersave2.dat文件,用鼠标右键单击该文件,选择“属性”,即可打开对话框,我们可以看到,Ersave2.dat的实

10、际大小为655,628 Byte(字节),但它所占用的空间却为688,128 Byte,两者整整相差了32KB。 例2:同样是该文件,如果将它复制到A盘,你会发现该文件实际大小和所占空间基本一致,同为640KB,但字节数稍有差别。再将它复制到C盘,查看其属性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大小和所占空间的差别又不相同了! 显然,在这三种情况中,文件的实际大小没有变化,但在不同的磁盘上它所占的空间却都有变化。事实上,只要我们理解了文件在磁盘上的存储机制后,就不难理解上述的三种情况了。文件的大小其实就是文件内容实际具有的字节数,它以Byte为衡量单位,只要文件内容和格式不发生变化,文件大小就不会发生变化。但

11、文件在磁盘上的所占空间却不是以Byte为衡量单位的,它最小的计量单位是“簇(Cluster)”。 小知识:什么是簇?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与驱动器之间的接口,当操作系统请求从硬盘里读取一个文件时,会请求相应的文件系统(FAT 16/32/NTFS)打开文件。扇区是磁盘最小的物理存储单元,但由于操作系统无法对数目众多的扇区进行寻址,所以操作系统就将相邻的扇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簇,然后再对簇进行管理。每个簇可以包括2、4、8、16、32或64个扇区。显然,簇是操作系统所使用的逻辑概念,而非磁盘的物理特性。 为了更好地管理磁盘空间和更高效地从硬盘读取数据,操作系统规定一个簇中只能放置一个文件的内容,

12、因此文件所占用的空间,只能是簇的整数倍;而如果文件实际大小小于一簇,它也要占一簇的空间。所以,一般情况下文件所占空间要略大于文件的实际大小,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即文件的实际大小恰好是簇的整数倍时,文件的实际大小才会与所占空间完全一致。 2.分区格式与簇大小 在例2中,同一个文件在不同磁盘分区上所占的空间不一样大小,这是由于不同磁盘簇的大小不一样导致的。簇的大小主要由磁盘的分区格式和容量大小来决定,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笔者的软盘采用FAT分区,容量1.44MB,簇大小为512 Byte(一个扇区);C盘采用FAT 32分区,容量为4.87GB,簇大小为8KB;D盘采用FAT 32分区,容量为3

13、2.3GB,簇大小为32KB。计算文件所占空间时,可以用如下公式: 簇数=取整(文件大小/簇大小)+1 所占空间=簇数磁盘簇大小 公式中文件大小和簇大小应以Byte为单位,否则可能会产生误差。如果要以KB为单位,将字节数除以1024即可。利用上述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ersave2.dat文件的实际占用空间,如表2所示。 3.轻松查看簇大小 用Chkdsk查看簇大小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我们可以使用Chkdsk命令查看硬盘分区的簇大小。例如我们要在Windows XP下查看C盘的簇大小,可以单击“开始运行”,键入“CMD”后回车,再键入“C:”后回车,然后输入“Chkdsk”后回车,稍候

14、片刻从它的分析结果中,我们就可以得到C盘的簇大小,不过它把簇称之为“分配单元”或者“Allocation unit”。 用PQ Magic等磁盘工具来检测 很多磁盘工具都具备磁盘信息显示等功能。例如在PQ Magic中,选择要查看的磁盘分区,然后单击右键选择“高级调整簇大小”功能,即可从显示的对话框中可以看到该磁盘当前设置的簇大小。手工查看 手动创建一个100字节以下的文本文档。然后将该文件复制到欲查看簇大小的磁盘分区中,在Windows下显示该文件的属性,其中“所占空间”处显示的数值就是簇大小。四:新手学堂之识硬盘硬盘是系统中极为重要的设备,存储着大量的用户资料和信息。如今的硬盘容量动辄就是

15、10GB以上,型号更是五花八门,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硬盘的基本知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认清所需要的硬盘。从接口上看,硬盘主要分为IDE接口和SCSI接口两种。由于价格原因,普通用户通常只能接触到IDE接口的硬盘,因此下面我们也以IDE硬盘为主进行讲解。 1.缓存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缓存,其实就和内存条上的内存颗粒一样,是一片SDRAM。缓存的作用主要是和硬盘内部交换数据,我们平时所说的内部传输率其实也就是缓存和硬盘内部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2.电源接口 和光驱一样,硬盘的电源接口也是由4针组成。其中,红线所对应的+5V电压输入,黄线对应输出的是+12V电压。现在的硬盘电源接口都是梯形,不会因为插反方向而使硬盘烧毁。 3.跳线 跳线的作用是使IDE设备在工作时能够一致。当一个IDE接口上接两个设备时,就需要设置跳线为“主盘”或者“从盘”,具体的设置可以参考硬盘上的说明。 4.IDE接口 硬盘IDE接口是和主板IDE接口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我们通常说的UDMA/33模式就是指的缓存和主板IDE接口之间的数据传输率(也就是外部数据传输率)为33.3MB/s,目前的接口规范已经从UD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