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译昆曲经典弘扬中华文化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214911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译昆曲经典弘扬中华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传译昆曲经典弘扬中华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传译昆曲经典弘扬中华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传译昆曲经典弘扬中华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传译昆曲经典弘扬中华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译昆曲经典弘扬中华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译昆曲经典弘扬中华文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译昆曲经典,弘扬中华文化昆曲精华的翻译回顾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周福娟汤定军【摘要】有关昆曲,国内外已有一些推介,但像昆曲精华这么大规模地以中英文对译本形式介绍昆曲的传统经典曲目还尚属首次,这对于传承和弘扬.昆曲这一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笔者认为,要想较好地传译昆曲,首先得了解昆曲的特点,然后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希望该翻译力作能够促使人们更多地了解昆曲,更多地关注昆曲的翻译,从而更深人地进行昆曲翻译的理论探讨。【关键词】昆曲;昆曲精华;翻译汪榕培、周秦和王宏三位教授主编译的昆曲精华一书于2006年6月在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其独特的编译思想、丰富的经典曲目、

2、精美的版面结构和中英文对译本形式开拓了介绍昆曲经典传统曲目之先河,是昆曲界和翻译界通力合作的一大杰作。.作为该书的编委和责任编辑,笔者随从汪榕培先生等人全程参与了该书的编译和出版,对汪先生的“传神达意”的翻译思想和治学严谨的学术态度深有感触。作为献给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的大礼,该书推动了古老的昆曲艺术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其动人风采的步伐。现就昆曲精华一书的翻译过程作一回顾和总结,从而探索昆曲英译更好地为西方读者所接受的翻译策略,以便弘扬传播中国昆曲艺术。(一)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

3、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昆曲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很多盛演不衰,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其中,十五贯曾于20世纪50年代由浙江昆苏剧团进京演出两个月,场场爆满。昆曲在当时被周恩来总理称为艺术百花园中的“兰花”,人民日报曾以“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为题发表专题社论。十五贯的成功使当时渐趋衰败的昆曲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中,令当时气息衰微的昆曲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在着手进行翻译

4、之前,汪榕培、周秦、王宏三位教授都希望把所有的昆曲剧本译成英文,向世界传播推广昆曲艺术,使外国人领略到璀璨的华夏文化的魅力。由于时间有限,在多次商讨后,他们忍痛割爱,最终确定翻译十五贯廉访、窦娥冤斩娥、牡丹亭惊梦、浣纱记寄子、长生殿惊变、孽海记思凡等16出折子戏。该书对所精选的折子戏的作者、剧情进行了中英文对译的版面设计,以方便中西读者的阅读。在翻译过程中,本书译者均极其审慎严肃,精雕细琢,力求遵照原文的精神,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灿烂成就,努力使相应的英译和其中文作品均堪称经典。总之,这些英译精品,不仅有对外译介的意义,而且对国内英文爱好者、学习者及英译工作者,也是极

5、有借鉴价值的。为此,笔者对这些英译精品的翻译过程做了认真的思考,以期探求如何促进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二)作为一个民族的优秀历史文献或文学经典,典籍的意义首先来源于原文作者所创作的文化、情景语境和当时的语言状况。但是,文本的原始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理解中实现的。翻译的过程即是阅读的过程,译者在典籍翻译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中国外语主编张后尘教授认为,要把中国的浩瀚典籍翻译成为外语,使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走向世界,要求翻译工作者除具备深厚的英文功底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学术修养、广博的知识面,特别要熟悉中国哲学、中国历史、古汉语、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古典文论、美术、建筑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6、,同时对外国历史、外国文化也应有较深的造诣。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范岳教授在第三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也指出,“典籍英译首先应强调understanding,然后才是expression,而这种翻译标准之所以与其他翻译不同,是它固有的特点所造成的”。典籍翻译首先要求译者对典籍的理解然后翻译成英文。实际上,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理解才能实现。昆曲富有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充满了浓重的民族色彩。例如,十五贯廉访一出戏中,算命(fortunate telling)这种曾经在古时比较流行的迷信风俗就贯穿于这出戏的始终。在中国,算命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排八字、算卦、看相、拆字、求签等等。而本出戏

7、中况钟正是扮作算命先生,利用“拆字”将娄阿鼠杀害游葫芦一事查明。算命,这一曾在中国民间盛行的神被、文化,即使大多数中国读者也不一定能够理解其具体的操作过程。因此,要翻译好这出戏,译者必须对其内容有所了解。而如何把昆曲中的旁征博弓|、和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风土人情等文化信息介绍给西方读者,并为西方读者所理解,这是向西方读者传播灿烂辉煌的中国昆曲文化的前提。戏剧翻译是典籍翻译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剧本的翻译。剧本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融合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文体特点。冯庆华教授也曾指出,戏剧与其他文学体裁有着共同的特点:像小说一样,戏剧包含人物和情节;像诗歌一样,戏剧不仅需要读者去阅读,更需要他们

8、去观赏和聆听;像论述一样,戏剧往往旨在探讨某些问题和传达某些观点。然而,戏剧同时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戏剧中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以及主题的表达都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台词来表现的,而不是通过剧作家的描写和叙述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人物语言在戏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特殊的地位。戏剧台词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对白、独白和旁白,每一种形式各有其效用。而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在文学语言上,继承了唐诗、宋词s元曲等的优点和长处,采用了长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句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长短轻重和谐的艺术效果,使其语言既注重诗意、讲究修辞,又能突出该剧

9、种的个性。这也是几百年前昆曲作家的作品直到现在还经常原封不动地被演唱的原因。以十五贯廉访这出戏中“园林过江儿”这一曲牌况钟出场唱的一段戏文为例,“海中针寻来渺茫,胡涂事没些主张。岂大案终无影响,那镜影犀光,找不出魈伎俩?”“园林过江儿”是曲牌名,此曲词押尾韵为ang。这一首小曲字句简练、铿锵有力,表现出身为监斩官的苏州知府况钟疾恶如仇,决定缉拿真凶的决心。由以上分析可知,昆曲最大的特点是载歌载舞,同时还加以相应的对白、独白和旁白。笔者认为,戏剧翻译要尽量体现出源语言剧本的思想内涵和语言风格,昆曲翻译也如此。在此基础上,译者可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如定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理论家汉斯威密尔(Hans

10、Vermeer)根据行为学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他提出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翻译目的。(The prime principle determining any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purpose(Skopos)of the overall translational action.)考虑到大多数目的语读者(target readers)对中国昆曲这一残存的世界古老戏剧不太了解,本书的翻译目的是向目的语读者介绍昆曲的经典之作,以此增强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昆曲艺术的直观了解。所以,译本是用以阅读而非演

11、出的剧本。在汪先生的指导下,本书的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尽力翻译出所选经典昆曲剧目的思想内涵,力求译文的简练及口语化是翻译人员在昆曲翻译中首先考虑的问题。然而,要想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来阐释昆曲诗意的、动作性的语言,来讲述昆曲中这些经典剧目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故事背景等,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这不仅是因为昆曲自身的艺术特点,更由于昆曲翻译要求译者经历两次翻译的过程:对原文的理解把古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翻译表达阶段把现代白话文翻译成英文。要想把中国昆曲艺术介绍给西方读者,译者首先得从语言层面入手,吃透原文的思想内容。翻译人员以组为单位和文学院文学功底比较深厚的研究生结成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周秦教

12、授提供的宝贵资料,在翻译之前,对所选译的每出戏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多次商讨,力争对原文内容理解透彻清晰。本书的.鬪译目的主要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昆曲,要求译本能.够最程度地反映出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不必过多地考虑剧本的演出效果。当然,译文若是过于晦涩或注释过多,恐怕就无法获得目的语读者的认同,从而丧失部分读者。但如果将中国文化只做语言上和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忽略了目的语读者的口味和欣赏习惯,恐怕也难以受到他们的欢迎。因此,译者在翻译中所要考虑的已不只是语言层次的问题,还有市场因素,即如何迎合目的语读者的要求和喜好。译者不仅要注意文字(语言)的层面,更要注意到与文字发生关系的人,即不同目的语读者的需要

13、。因此,在此次昆曲翻译过程中,要求译者可以不必太在意译本是否要一定适合舞台演出。要想把中国昆曲艺术介绍给西方读者,译者还要能够承担起文化传播者(cultural transmitter)的职责,而且还应是跨文化交际的专家(cross-cultural specialist)。翻译是不同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是不同国家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对自己的社会与文化有较深人地了解,也要对另一方的有所了解,熟悉两种语言(目的语和源语)及相关的文化信息,才能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昆曲英译是一种跨时空的跨文化交流,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时时审慎考虑每个字词都可能包含一定的文化意蕴。仍然

14、以十五贯廉访这出戏为例。其中,“海棠姐姐”这一曲牌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苏州知府况钟所假扮的测字先生给凶犯娄阿鼠测字卜前程吉凶。大多数西方读者对于古时中国算命拆字占卜(在中国民间盛行的神秘文化)不胜了解,甚至当今许多中茵读者对其也知之甚少。“观枚拆字”是根据中届人的姓名笔画来预测吉凶,实际上并无科学根据,只不过在于测字先生心机机警,能够察言观色,从而随机应变罢了。例如,该出戏中的凶犯娄阿鼠姓名中的“鼠”字。假扮测字先生的况钟利用观枚测字法,临机应变把其和中国的阴阳八卦、风水和生肖文化相联系,再利用双关谐音法一步一步地诱使娄阿鼠招供出劫财杀害游葫芦的真相。“海棠姐姐”这一曲牌的内容在该出戏中不仅文字内

15、容最多,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译奢对这些传统文化词的理解和诠释是翻译的前提,它决定译者能否进行深层次对原文文韦解读,能否传译出源语言的文化底蕴。翻译不只是语码转换的过程,它还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要把中国昆曲翻译成英语,向西方传播中国昆曲文化,那么译者在翻译原文文本中的文化因素时,应该采用异化(foreignizing)的翻译策略,努力最大限度地在目的语中再现中国昆曲文化的魅力。(三)在汪先生的指导下,昆曲精华一书的初译稿几经修改推敲,历经半年多时间终于初见雏形。在随后的几个月内,汪先生和周秦教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求实求证精神,使该书所选曲目内容更具权威性、翻译的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16、。昆曲专家周秦教授在百忙中组织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对该书的曲目内容反复考证,不仅对曲目的内容和字词的拼写认真核对,甚至一丝不苟到对每个标点符号都要认真核查的程度。这充分保障了所选曲目原文内容的权威性。有着渊博的中英文功底的一代翻译大师汪榕培先生更是“注重把握概念的虚实,力求译文通顺易懂”。在昆曲翻译过程中,笔者亲自体会到汪先生翻译思想的精髓和他“矢志笃行,不尚空谈”的为人写照和治学精神。他曾不厌其烦地对初译稿一遍遍斟酌推敲、修饰润色,力求译文的内容能传昆曲之神、达昆曲之意。例一:以玉簪记琴挑这出戏中“前腔”这一曲牌为例,其内容为潘必定借弹琴向流落到金陵女贞观为道士的陈妙常诉心中仰慕之情。其中两人的一句对白为:生小生实未有妻。旦也不干我事。初稿译为:PAN BIDING:I have no w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