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正念往生文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207721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终正念往生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临终正念往生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临终正念往生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临终正念往生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临终正念往生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终正念往生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终正念往生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庄水韵【基础知识精讲】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木橹(l)搅动(jio)斑斓(bn)(ln)漾动(yng)彩绸(chu)连缀(zhu)仲春(zhng)屋脊(j)覆盖(f)目眩(xun)屋檐(yn)渗出来(shn)谛听(d)参差(cn)(c)娴熟(xin)轨迹(gu)剔透(t)丝弦(xin)勾勒(l)黑黝黝(yu)缤纷(bn)隐匿(n)璀璨(cu)(cn)摇曳(y)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词语积累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闪烁:光亮的样子。朦胧:不清楚,模糊。连缀:相接。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以此类推。丝竹:代指弦乐器。

2、清澈剔透:形容水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勾勒:画出形象的轮廓。黑黝黝:形容黑的样子。隐匿:藏起来,不显露。凝重:聚集在一起,很浓。蔓延:不停地生长。五、作者简介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一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

3、,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六、周庄简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她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难怪2001年APEC会议也特别青睐周庄,把她定为上海以外的举办地之一。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的昆山市境内,始建于北宋元元年(公元1086年),至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镇为泽国,四面环水”,被誉为“梦里水乡”,古称贞丰里,是江南六个著名古镇之一。宋代迪功郎周君在此设庄,舍宅为寺,百姓感念其恩德,故称此庄为“周庄”。周庄的魅力在于她的文化蕴涵。沈厅、张厅、迷楼、叶楚伧故居、澄虚道院、全福寺等名胜古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

4、。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所言“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镇内河汊纵横。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四条水道将古镇分割为“井”字形,形成八条长街。镇上建筑,古色古香,粉墙花窗,傍水而筑。全镇近百座民居中明清及民国初年建筑占一半以上,“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拱桥、水巷、石板街、古屋,构成了周庄水乡特有的风貌。小小周庄,就有14座石桥,分别建于元、明、清三代,其中仍有国内仅存的桥楼(富安桥)及双桥,形成独特的风景。周庄人文荟萃,至今仍有许多文人雅士的旧居保存完好。双桥,位于镇东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银子浜与南北市河在此交汇。双桥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

5、成,两桥相依,浑然一体。桥身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故又称“钥匙桥”。双桥是周庄的标志性景观。出生于上海、现旅居美国的画家陈逸飞曾创作一幅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画中景物便是周庄的双桥,在美国画廊展出,引起轰动,后为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收藏。1984年11月阿曼德哈默来华访问,将这幅油画作为礼品,赠给了邓小平。从此周庄更名扬海内外。沈厅,位于周庄富安桥南侧南市街上,是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民居。沈厅是江南富豪沈万三的后裔沈本仁于1742年建成的。七进五楼门,房屋100多间。整个建筑由水墙门、河埠、墙门楼、正厅、大小堂楼、厅屋几部分组成,是典型的“前厅后堂”格局。张厅,为明代建筑,清初为张姓

6、所购。故称“张厅”。张厅后院可见到一条小河,叫“箸泾”,与南湖相通,船只可由此经过,故有“船自家中过”的奇观。迷楼,半个世纪前,“南社”成员诗人柳亚子、叶楚伦等,经常登临贞丰桥边的一幢小楼,吟诗聚会,后编为迷楼集。从此小楼便以“迷楼”名扬天下。全福寺,此处为周庄著名景点之一。“千层翠盖万妆红”,充满画意,素有“水中佛阁”之称。1996年重建,气势恢弘,古风犹存。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名副其实。七、文章主旨文章描述了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八、结构分析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部分。

7、第一部分(第13段),走进周庄,包括小河泛舟与古镇风貌。首段安排很巧妙,开门见山,先来一段描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随着文字自由想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支在水面上搅动的木橹,弯曲的,颇有点小镇古朴之风。接下来你的视线延伸到了周围的地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和飞鸟,这些景物可以被你随意组合成一幅幅水墨山水画,而且很美,你看:它们“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丝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的花纹”如此美景,多么让人流连忘返,让人随着作者的思路继续下行,探个究竟。一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而且用

8、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周庄的桥多,有特色,因此作者把第二段用于对桥的描述,视角是从河面看桥,“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当然,由于笔墨有限,不能一一概述,只能统而言之,“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虽然表面上语言很平常,但细细琢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水和桥都看完了,该说说古

9、镇了。作者仅用丁一个“井”字,就让我们对古镇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语言的精辟之处。这是一个古镇,它永远都不可能与往事割裂,因此作者笔调一转,想起了当年的古镇,“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以前是这样,我们不难想像现在的周庄也差不到哪里去,这不,作者又正正经经提到了现在的水:“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这句话承上启下,后一部分就是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来看周庄的水了。第二部分(第46段),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先交待一句,“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

10、下的印象都不一样。”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不禁很好奇,这也是课文设下的玄机。接下来,作者开始介绍第一次到周庄的时间仲春、天气“天下着小雨”,那么在这样一个下着小雨的仲春时节,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在这样的时刻,作者“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这句比喻手法的运用将雨中山河写得生动了。紧接着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仍然是先交待时间冬天、天气刚刚下过一夜小雪,不同的是,作者这次可比第一次看得仔细了,他不仅看到“阳光穿破石层抚摸大地”,看到路边、屋脊、树梢、河边石阶的积雪,还看到了小镇四处滴水、淌水的情景。这段景物描

11、写作者写得非常细心,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启动各种感官,将雪后小镇写得妩媚动人,“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不禁让人十分向往。作者的重点不是前两次周庄之行,而是第三次,所以他在安排文章结构时将前两次放在一个自然段,而第三次则单独一段,费墨颇多。第三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那里的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盛大的节日”,既然是个节日,肯定很热闹,于是描绘当时的盛况,“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作者开始坐船夜游,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就是以船行驶时的所见为顺序的。先写船

12、娘,“轻松”一词将她娴熟的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写船行后留下的轨迹和橹的划痕,再写船经过一座拱桥时传来的音乐及当时的水面,再写划过来的花船,最后写泛舟结束后的小河,“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星光出来了,大家不免往天上看,“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在这焰火的烘托下节日的氛围突然变得这么浓,它给夜晚的古镇增添了一份新的光彩。“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

13、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后,作者的思想又回到了水中,他把由“天上的辉煌和璀璨”映照的“平静幽深的河水”比喻成“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而倒映在水里的河畔楼屋则“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他甚至赋予它们生命,“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如此良辰美景,虽然泛舟结束,但惊喜仍在蔓延,这是人们陶醉于大自然中的快乐,作者很好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乐、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第六段是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也是课文的结束。作者回忆起这个奇妙的夜晚,他的言词

14、之中还是充满了喜爱和向往:“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九、关于本文的线索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十、重点语句分析1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和飞鸟倒映在水中是连贯的、整体的。而当小船轻轻划过、木橹缓

15、缓摇过后,水面被惊扰了,波纹荡漾起来,“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碎成”将那一种惊扰的过程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不慌不忙”则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船行的闲适和缓慢,这些词用得都很精彩。最后一句比喻给了人们一个直观的感受,彩绸比喻水面,则显得极其柔美。2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有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的吗?当然没有。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没有而反问呢?因为这样语气更坚决,不容置疑,从而更加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3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水声怎么重叠?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这里所用的是通感,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另外,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般柔情”都是一个目的:为了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4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来。5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