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考研必背)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79173925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考研必背)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考研必背)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考研必背)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考研必背)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考研必背)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考研必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考研必背)(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2.创造社1、 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2、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 理论主张:尊自

2、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3.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

3、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4.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5.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

4、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6.中国诗歌会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中

5、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广州、青岛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诗人蒲风、穆牧天、任钧、杨骚等是主要发起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7.新格律诗派(新月诗派)得名于1928年新月的创刊,是“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探讨了新诗由反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当时的文坛新秀闻一多、徐志摩做了成功的尝试。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徐志摩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美诗的影响,

6、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新月派诗人朱湘等的新诗创作也促进了新格律的发展。8.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9.七月派是由胡风等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创办主持的文艺杂志七月而得名的

7、文学流派。它主要包括胡风、绿原、牛汉为代表的七月派诗歌和路翎、丘东平等代表的七月派小说。代表: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胡风为祖国而歌等。七月派诗歌反映了时代的命脉和人民的愿望,题材广阔而绝活个人情怀,主要是讴歌民族意志和斗争精神,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现实性、战斗性与艺术性的密切融合。10.“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得名于七月杂志。主要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为主要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包括诗集)等。该派在革命现

8、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11.七月派小说由胡风等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创办主持的文艺杂志七月而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小说的重要作家是路翎,代表作饱的郭素娥青春的祝福财主的女儿们等。12.“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远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独特的艺术效果。13.湖畔诗社湖畔诗社是“五四

9、”文学革命前后出现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短小清新的情诗创作为主,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学峰、汪静之等人。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湖畔诗人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于创作情诗,帅直坦城,绝无世俗的顾及,也少见艺术的雕琢,以为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14.沉钟社2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个以青年作家为主的文学社团,是“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地最久的团体”(鲁迅语)。代表作家有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他们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都有建树,其

10、中以冯至的诗歌创作更有影响,其代表诗集主要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15.“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成立大会上,选举夏衍、冯乃超、阿英、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左联”常务委员,并且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外国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鲁迅在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16.“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

11、规模最大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活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文艺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17.“汉园三诗人”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合著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他们在表现现代派诗歌的主张外,注重以诗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思想和淡淡的忧伤,注重诗歌形象、情调、气氛

12、的统一。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戏剧性小说性处理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18.国防戏剧运动1936年初,当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大规模侵华、华北危机极为严重的时期,上海文艺界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促进文艺界的广泛的团结,更好地为抗日救亡运动服务,周扬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相应地也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以市民、学生和一般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戏剧运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大批戏剧工作者组成流动剧队,走向农村、内地和前线。戏剧实行小型化和通俗化。大多以抗日斗争为主题,也取材于历史剧和外国

13、戏剧,在抗日反侵略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激励效果。优秀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赛金花、上海屋檐下等大批作品。19.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20.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等问题,中心内容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讲

14、话使解放区、国统区的问题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向社会,向工农兵方向迈进,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作品(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和有创见的论文(如巴人论人情)。2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

15、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22.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23.京派30年代重要的小说流派,强调文艺和政治无关,以表现“乡土中国”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24.新感觉派30年代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等。用快节奏和五彩缤纷的色调表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病态人格。25.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街头诗即指抄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社会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