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语文第二次月考(04.10.15)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910352 上传时间:2017-09-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四语文第二次月考(04.10.15)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四语文第二次月考(04.10.15)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四语文第二次月考(04.10.15)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四语文第二次月考(04.10.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四语文第二次月考(04.10.1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3 页吉林省 语文试题一阅读(60)分(一) 古诗文阅读(30 分)甲名句积累与运用(15 分)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 (关雎 )2、 ,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 )3、 ,零丁洋里叹零丁。 (过零丁洋 )4、水何澹澹, 。 (观沧海 )5、最是一年春好处,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 曹刿论战一文中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的语句是, 。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盼望有广厦千万,庇护天下寒士,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8、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来表明被贬谪

2、时间长,回来后物是人非,对故人的怀念之情的语句:, 。 10、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古代许多有志之士都有郁郁不得志的经历,但他们并不因此消极沉沦,而是抱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蓄势待发。请写出古诗词中的一组能表达作者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远大志向的句子:, 。 (乙)阅读出师表 ,回答问题。 (10 分)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

3、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4、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1、本文作者

5、是时期的军事家 。 (2 分)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 分)先帝不以臣卑鄙()臣本布衣()遂许先帝以驱驰()咨诹善道( )13、第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个 4 字短语回答 (2 分)14、 出师表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你最欣赏哪句?请抄录下来,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分)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得分第二实验学校 04-05 学年度毕业班第二次月考九年级(1)班级:考号:姓名:第 2 页 共 3 页15、结合原文谈谈你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句话的认识。 (2 分)(丙)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6、回答问题(5 分)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桓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桓甚奇之,亲为之冠。在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鞒布衣,徒行于路。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梁书范缜传 )1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 分)(1)弱冠: (2)善: 17、翻译下面这句话。 (2 分)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18、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 (2 分)(二)现代文阅读(30 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又见荷塘月色吴兆民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

7、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 qi 意的事。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时,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像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

8、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不时有骑车人闪过。背依强斋与静斋那边,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我折上了这小路。三两个戴着耳机、口里正在默默记诵的清华学子与我擦肩而过。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时不时瞟我一眼。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莲桥那边路灯下一学子在踱步捧

9、读。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凌凌的光影,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 sh 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75 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

10、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 tu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好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

11、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 fn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保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

12、领受现代文明 xn 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 75 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看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第 3 页 共 3 页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19、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 分)袅娜 ( )

13、弥散 ( ) 黝黑 ( ) 奢靡 ( )20、请根据拼音写上适当的汉字(2 分)qi 意( ) fn 烧( ) sh 时( ) xn 陶( )21、文章第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关联性的词语表现自己初到清华园时的感情微妙变化,请把它们写下来,并说说作者感情变化的轨迹是怎样的?这种感情变化的根源是什么?(4 分)22、文章第自然段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你认为这样表达对文章主旨的揭示有何作用?(4 分)23、当我们读到“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这三句话时,会自然联想孟子的一组名言,在名言当中孟子告诉我们什么是“大丈夫” ,请写出这组名言。 (3 分

14、)24、请在第自然段中找出作者给予“朱自清”最高评价的句子。 (2 分)25、第自然段中“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请分析“不能释怀”的原因。 (4 分)26、文章第自然段多用反问句表达作者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请将你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述出来。 (4 分)27、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 ,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一下“人之为人”的含义,并谈谈人怎样做才算回复到人之本性呢?(5 分)二、作文(60 分)(一)小作文(10 分)28、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 30 个字。溪流 大海 生命描

15、绘自然景物。(5 分)表达你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5 分)(二)大作文(50 分)以下文题任选其一作文(1)心中的歌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以材料内容为话题写作文。十年游历归来,哲学家带着他的饱学弟子围坐在郊外杂草丛生的草地上,给他们上最后一堂课。哲学家问:“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弟子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第四个弟子最后说:“斩草除根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起来,笑了笑,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此相聚。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