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互补合作共赢-对外投资的现实条件与能力依托【国际经济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904991 上传时间:2017-09-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要素互补合作共赢-对外投资的现实条件与能力依托【国际经济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要素互补合作共赢-对外投资的现实条件与能力依托【国际经济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要素互补合作共赢-对外投资的现实条件与能力依托【国际经济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要素互补合作共赢-对外投资的现实条件与能力依托【国际经济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要素互补合作共赢-对外投资的现实条件与能力依托【国际经济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要素互补合作共赢-对外投资的现实条件与能力依托【国际经济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要素互补合作共赢-对外投资的现实条件与能力依托【国际经济论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经济论文-要素互补合作共赢:对外投资的现实条件与能力依托内容提要 本文在明晰全球化环境中对外投资的战略意义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的相对地位;论述了我国针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现实条件与能力依托,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未来我国对外投资应采取的“要素互补条件下的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对外投资现实条件能力依托 2004 年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增长迅猛,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国际上讲,尽管人们已经熟视并接受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迅速崛起的事实,但当中国企业以并购方的姿态出现在不同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市场上时,无论是东道国的政府、企业、员工,还是公众,都有诸多不适

2、应性的反应;与此同时,我国跨国投资的企业也并非一帆风顺,并购失利、卷入东道国诉讼纠纷等负面消息也引发了国内业界及学界的深入反思。本文将从对外投资的战略意义及我国能力的相对地位、我国对外投资的现实条件、能力依托以及发展思路方面做一次尝试性的探讨。 一、对外投资:战略意义与中国能力的相对地位 对一国而言,对外投资的战略意义,既存在于国家层面,也存在于企业层面。 (一)国家层面 1战略意义 在国家层面,一国的对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在全球化条件下利用国际资源,为本国的经济利益服务的能力,因而它也从一个侧面更加真实地反应了该国的国际竞争能力。进入 90 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外开

3、放进程的加速,全球的对外投资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然而从 FDI来源国的角度观察(见图 1),80以上的资本都源于发达国家,即使近几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在总量上有所增加,但在所占比率上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一国的对外投资能力与该国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而其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2中国对外投资能力的相对地位 早在 80 年代,英国的国际管理大师邓宁就用投资发展路径理论(IDP 模型)对上述规律进行了总结。邓宁把一国的“对外净投资”(一国的对外投资减去该国吸引的外资)与该国的人均 GNP 相联系,把一国的投资发展过程分成了五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由于国家

4、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虽然可以吸收外来投资(FDI 流入),但对外投资的能力很弱;只有当该国的“人均 GNP”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该国才会积累起对外投资的能力;进而,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其对外投资会逐步增长。这里我们采用邓宁的理论,对中国对外投资的相对地位予以考察。 我们首先考察中国吸引外资、对外投资以及对外净投资的状况。从图 2 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 FDI 流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趋势,2008 年我国 FDI流入仅次于美国和法国,成为世界吸引对外直接投资排名第三的国家。并且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调查报告,在 2009-2011 年,中国仍然是对 FDI 最具吸引力的国家。相对而

5、言,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1992 年之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 FDI 的流入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对外投资净值一直为较大的负数,用邓宁的 IDP 模型来衡量,我国还处于投资发展的第二或三阶段。对比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如图 3、图 4 所示,总体来说美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 FDI 的流入流出量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且 FDI的净流出围绕零水平上下波动,说明其流入、流出是比较均衡的。根据 IDP 模型,其对外投资已相当成熟,处于第五阶段的发展,反映出美国和英国的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投资能力。 此外,虽然 2001 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应政策的支持,我国对外

6、投资有了飞速的增长,2008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值,流量排名全球第 13 位;存量排名全球第 24 位;但如果我们注意另一个统计指标,FDI 流出的存量与 GDP 的比值,2008 年我国却只有 3.4,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33),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也比较靠后,低于巴西(10.3)、印度(5.0)等发展中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也滞后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二)企业层面 1战略意义 企业的跨国投资是全球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与此同时,跨国投资的企业也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根据跨国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我们理解,跨国投资的企业相对于非跨国投资的企业,具有以

7、下几个方面显着的竞争优势:第一,根据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在特定行业中,一些国家因具有需求、供给、相关产业以及竞争环境等方面的优质资源而使该国的产业具有相应的竞争优势,因此,只有到这些国家去投资,才能获取相应的“地点优势”(location advan-rages);相反,如果没有能力投资到这些国家,企业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第二,相对于非跨国投资企业,跨国投资的企业,因其在多个国家运作,在不同国家的战略选择上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其有效的杠杆效应可以体现为,有能力举他国市场的资源来支持一国市场的竞争。第三,由于各个国家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先

8、天的不同,因而在类似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创新思路等方面也会集中反应各民族的智慧。只有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企业,才有可能在利用世界资源的同时,分享世界人类的才智,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实力。第四,相对于非跨国投资企业,跨国投资的企业拥有更广泛的市场、因而享有更大的经济规模额和更丰富的利润来源,从而也有能力积累更多的资本,支持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动,进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如前所述,90 年代以来高速发展的对外投资中,源自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先行者,在多年的跨国投资经历中,他们率先积累了经验,率先获取了地点优势,率先实现了更广泛的经济规模,因此,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无疑已占有更优的竞争地

9、位。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源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显然是后来者,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明显居于弱势。 面对这一严峻的客观现实,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是突破困境、获取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相互制衡地位的唯一出路,其战略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的相对地位 关于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相对地位,我们采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衡量方法。每年,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世界投资报告中都会列示全球范围 100 家最大的跨国企业和 100 家最大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同时,也会对这些大型跨国企业的跨国程度进行统计。在该报告中,跨国企业的跨国程度是用三个指标来衡量的,他们分别是:国

10、外资产和总资产的比值;国外销售收入和总收入的比值;国外雇员人数和总雇员人数的比值。 如果考察近几年全球 100 大和发展中国家 100 大的排名,2007 和 2008 年的全球 100 大非金融跨国公司中,我国只有中信集团一家公司入围,排在第 88位。2007 年发展中国家前 100 家非金融跨国公司中,中国企业有 11 家入围,在数量上仅次于中国香港(27 家),与新加坡并列。在入围的中国企业中,除了联想集团和中兴通讯之外,其它 9 家都是大型国有企业。 但如果考察跨国企业的跨国程度,与全球 100 大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入围发展中国家 100 大的 11 家大型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平均值为

11、26.8,明显低于大型跨国公司的平均水平(见表 1);与发展中国家前 100 大跨国公司相比,2007 年我国前 10 大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值也全部低于 54.4 的平均值。如果按跨国程度排名,我国入围发展中国家 100 大的 11 家跨国公司的排名将全部在60 名之后。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值普遍较高,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强;相对而言我国几家大型跨国企业的跨国程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等能力上的弱势地位。 综合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我国对外投资的相对地位,我们认为:近年来我国虽然对外直接投资有了快速的发展,但与 FDI 的流入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净对外投资

12、能力不足,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投资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我国世界级的大型跨国公司仍然很少,且跨国程度普遍低于平均水平,反映出我国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国际化拓展能力明显不足。 二、我国对外投资:对不同东道国的现实需求 虽然,如前所述,我国当前对外投资的全球地位不高、能力相对较弱,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确存在对外投资的现实需求。在前述对外投资对一国及其企业的一般战略意义的论述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具体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投资存在着不同的现实需求。 (一)投资发展中东道国的现实需求 从长远来看,投资发展中东道国的现实需

13、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造业的梯度转移。从历史上看,制造业的国际梯度转移已经发生了多次。例如,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纺织业的制造中心从英、美等国转移到了日本,而后又逐渐从日本向亚洲“四小龙”等劳动力成本较低并且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转移;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随着这些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纺织业制造中心又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事实上,随着一国的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提升,产业的国际转移显然是不可避免的。相对于以往产业变迁的先例,我国确实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我国人口众多且城市化进程缓慢,因而存在相对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

14、的低廉劳动力资源;再比如,我国内部市场广阔,特别是大量农村市场对较低端的产品仍有广泛需求,从而产业升级缓慢。但即便如此,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以及国内各方面成本的不断攀升已经对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了威胁;加之发达国家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制造业的对外转移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与其被动地接受产业转移的结果,不如主动地探索转移的可能性,这样,我国企业还可以从国际转移中寻求保持竞争力与持续获利的空间。在这一点上,英国的跨国公司为我们提供了范例:20 世纪 90年代,英国的许多跨国公司在食品、造纸、出版和印刷等行业有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因为这些行业是在英国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的行业。英国的

15、这些跨国公司正是在不断的国际转移中获得了东道国的比较优势,锤炼了跨国经营的能力,使自身的实力得以维持和延续,获得了远高于国内相应行业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缓解国内能源压力,适度利用和掌控国际资源。中国作为消费大国、能源小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作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我国的部分能源在是为全球制造产品的过程中消耗的。试想,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这种能源的需求必然会不断上升,以我国自身的能源供给,满足全球对中国制造产品的需求,显然是不可能的。近几年,不少国企和民企,通过参股或控股的方式投资于拥有资源的国外企业,这种方式也只能部分地解决问题,并且难以持续。一方面,参股或控股拥有的资源的国外企业

16、只是拥有了部分收益的分配权,并不等于拥有资源本身;加之,资源对于各国来讲,都是国家财富,从历史上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坐视本国的资源大量被外国掌控,更不用说实质性的大量外流了。因此,这种获取他国资源的方式,势必会受到东道国的抵制。为此,探索将大量消耗能源的部分产业适度分散、缓慢地实现向资源丰富的发展中东道国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会逐步减缓对我国能源的需求;与此同时,实现对外投资的我国企业,也是在一定意义上利用和掌控了部分国际资源,并且拓展了国际化获取收益的空间和培养了国际经营的能力。 第三,分享发展中国家成长机会,进一步实现规模经济。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过程中,会呈现出大量的发展机会。例如,许多产业从无到有的建设;国内市场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发展等等。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这种刚刚起步的市场发展机会对我国企业是非常宝贵的。与此同时,同样由于三十年的开放与发展,我国的本土市场,已经是高度竞争甚至是一定饱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