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波刀宫颈锥切联合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临床医学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904479 上传时间:2017-09-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频电波刀宫颈锥切联合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临床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频电波刀宫颈锥切联合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临床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频电波刀宫颈锥切联合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临床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频电波刀宫颈锥切联合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临床医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频电波刀宫颈锥切联合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临床医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频电波刀宫颈锥切联合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临床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频电波刀宫颈锥切联合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临床医学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医学论文-高频电波刀宫颈锥切联合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良性疾病行次全子宫切除术中应用高频电波刀(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宫颈锥切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诊断为子宫良性疾病有子宫切除指征的病人 118 例,分为三组:I 组 40 例行全子宫切除;II 组 38 例行次全子宫切除;III 组 40 例行次全子宫切除+LEEP 宫颈锥切。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住院平均天数、宫颈病变转归。结果、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6.946.67)min、(42.784.01)min 和(44.324.48)m

2、in;出血量分别为(23.954.50)ml、(9.114.97)ml 和(7.052.93)ml,I 组与 III 组间在手术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3,P0.05)。在术中出血上,I 组与 II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5,P0.05)。I 组与 III 组间在出血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2,P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 II and I,group III and I in bleeding quantity(P0.05).Therewas obvious di

3、fference in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group I and III(P0.05)。组与 III 组均除外宫颈轻度非典型增生程度以上疾患,各组宫颈病变分布情况见表 1。1.2 操作方法采用美国 Ellman Surgitron F.F.P.F LEEP。麻醉均采用连续硬膜外方式。I 组与 II 组均按常规子宫切除手术步骤操作 1 。III 组同II 组一样,先经腹部手术操作行次全子宫切除术。缝合腹部切口后,取截石位,消毒会阴及阴道,阴道放置带有排烟管窥器,暴露宫颈后用碘着色,标志移行区范围,接通高频线圈电刀,开关拨到电切位置,功率调到 6,

4、选择“三角形”线圈电极,预热后,从宫颈 9 点处进电极切割至碘不着色区域外 0.5cm 处,并深入颈管内 1.52.0cm,切除组织厚度 0.50.7cm,以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电极直至始点提出电极,这样锥状将全部移行区病变组织及部分宫颈管完整切除。创面止血改用“球形”电极,并将开关拨到电凝位置上,功 率 7080w。止血完毕,宫颈创面予涂抹京万红软膏纱条填塞 48h 后取出。1.3LEEP 锥切疗效标准 2 痊愈:阴道分泌物正常,宫颈外型光滑,自然。修复后的宫颈鳞柱交界清楚;显效:宫颈糜烂面积大部分修复;无效:术后病情无好转,术后半年内仍有 CIN 病情。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

5、差(s)表达。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2 检验。设 P0.05)。在术中出血上,I 组与 II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5,P0.05),I 组术后出血量与 III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2,P0.05)。2.2 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血尿、尿潴留、阴道残端肉芽组织)发生上,I 组有 15 例(37.50%),II 组有 6 例(15.79%),III 组有 6 例(15.00%)。I 组与 III 组间在术后并发症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5.23,P0.05)。2.3III 组术后随访随访 124 周,平均(7.665.02)周。本组术后

6、 6d内均无阴道出血和不适,其中 39 例术后第 710 天开始阴道少量淡血性分泌物,口服宫血宁胶囊 3 枚每日二次,止血治疗 57d,症状消失。1 例第 7 天宫颈创面脱痂较多活动性出血,多于经 组表 2 三组手术情况比较 表 1 各组宫颈病变分布情况 注: ASCUS: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的鳞状上皮细胞;CIN1:轻度非典型增生;CIN2:中度非典型增生;CIN3:重度非典型增生;宫颈病变:一患者可以呈现 1 至 2 种病理改变。予以局部压迫止血,观察 2d 消失。本次研究术后 7d妇检均见宫颈创面灰白或白色痂膜覆盖良好,分泌物清亮无异味,残余正常宫颈组织光滑无充血。术后 68 周复查,

7、其中 39 例宫颈上皮光滑,外形恢复自然,颈口多呈未产型。仅 1 例宫颈后唇呈轻度单纯糜烂,痊愈率97.50%(39/40)。术后 24 周行细胞学及阴道镜复查,II 组宫颈病变持续存在率 94.70%(36/38),III 组宫颈病变持续存在率 5.00%(2/40),均为轻度炎症。III 组残端宫颈病变的预后明显好于 II 组(P0.01)。3 讨论LEEP 是采用超高频电波,通过 LOOP 金属丝传导(3.8MHz),迅速加热细胞内水分形成蒸汽波切割组织,LEEP 治疗存在切缘组织学热效应:如胞浆拉长、核溢出、胞浆融合等病理现象,但均不影响病理诊断 3 。LEEP 刀切割快速、无痛苦、出

8、血少、易操作,是冷刀锥切无法比拟的。子宫切除时决定保留宫颈,都有可能导致今后发生癌变。不管癌症的风险有多小,如果没有预防性地切除病变部分,可能会造成某些病人的死亡 4 。为此,本次研究将LEEP 刀宫颈锥切对残端宫颈处理,提高次全子宫切除术之优点与风险比,力求达到预后具有全子宫切除的效果,从预防肿瘤的意义上说实现治疗与功能保护相结合的目的。子宫次全切加 LEEP 术式之优点在于:同时治愈子宫及宫颈良性病变,宫颈锥切后,可刺激机体免疫机能,消除残余病灶 5 ,本次研究宫颈病变一次性痊愈率 97.50%,无复发,与文献报道一致 6 。术后 6 月宫颈病变持续存在率 5.00%,预后明显好于次全子宫

9、切除组的 94.70%。预防性切除了易癌变区域,保留了宫颈与阴道穹隆解剖的完整性,维持病人术后夫妻性生活的质量;同时实施了诊断和治疗。LEEP 宫颈锥切不仅切除宫颈外露部分的病变组织,同时将延伸至宫颈管内的病变一并切除,比宫颈电灼治疗彻底,克服了宫颈细胞学和阴道镜下取材的局限性,提高诊断正确率。本次研究中术前宫颈细胞学结果 5 例有未确定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3 例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均在术后病理明确诊断;节约了病人的时间和费用。病人没有必要先行宫 颈活检和宫颈管内诊刮,减少就诊次数和痛苦。在住院治疗子宫病变期间同时进行,消除了等待诊断报告和再次就诊的时间,减少了复诊次数,减轻了病人的忧

10、虑。节省了患者的费用;LEEP 操作简单,易掌握,并发症少。疼痛感轻,不需要追加麻醉用药。仅 1 例术后第 7 天多于通常经量的出血,局部上药后治愈。修复后的宫颈鳞柱交界清楚,便于细胞学及阴道镜追踪随访。 本次研究发生宫颈脱痂出血较多,如何预防和减少脱痂时出血,需进一步摸索。LEEP 可用于重度非典型增生,而不宜用于原位癌,所以对宫颈 CIN3 者宜行全子宫切除。由于本次研究病例太少,观察时间短,LEEP 处理后的残端宫颈远期病变率的变化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长期随访。综上所述,LEEP 宫颈锥切在次全子宫切除中应用,构成了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及 LEEP 术后病理诊断宫颈病变系统的

11、模式。具有简便、高效等优点,可行性强,同时很大程度上具有积极预防残端宫颈癌的价值。【参考文献】1 黎介寿,吴孟超.手术学全集(妇产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8-228.2 钱德英,岑坚敏,黄志宏,等.子宫颈电环切除术对 203 例宫颈上皮病变的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5):473-475.3Khunamornpong S,Raungrong morakot k,et al.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at Maharaj NakcornChiang Mai hospital:probl

12、ems in pathologic evaluationJ.J Med AssocThai,2001,84(6):507-514.4 杨春来,段涛,朱关珍.铁林迪妇科学M.济南:山东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3.588.5 沈铿,郎景和,黄惠芳,等.子宫颈锥切术在子宫上皮内瘤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3):264-266.6Samson SL,Bentey JR,FaheyTJ,et al.The effect of loop elec-tro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 on future pregnancy outcomeJ. Obster Gynecol,2005,105(4):325-3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