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903534 上传时间:2017-09-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9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略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版权所有: 中国好课堂 略读 也许_ 葬歌_一个小农家的暮_秋歌 给暖暖_妈妈_篇目一也许葬歌对应学生用书 P10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留学美国,学美术、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表现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在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风秾丽深沉,结构整饬谨严。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取得相当大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 年后,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投身反对

2、内战的民主运动,1946 年 7 月 15 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有闻一多全集行世。1926 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这年冬天,其女儿立瑛不幸夭亡。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葬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者告别死者的哀伤,哀婉而不悲惨,真挚而不夸饰。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静地娓娓道来,看似无章,实则有法,像是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读来令人黯然销魂。新 月 社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 1923 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

3、在 1927 年春迁往上海,1933 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辞藻,建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版权所有: 中国好课堂 新格律诗理论。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

4、的佳作。对应学生用书 P10课 文 主 旨 也许葬歌中“也许”一词贯穿全诗,并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爱女的死亡假设为安睡,表达了作者始终不愿意接受女儿死亡的事实。为了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作者便叫夜鹰、蛙、蝙蝠不要嘈吵,也禁止阳光、清风骚扰女儿,还撑一伞松荫庇护她,处处流露出诗人对女儿体贴入微、呵护备至的感情,进而表达出对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语 意 分 析 1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点拨死者已长眠地下,哪里还会有阳光清风呢?这是不通的,而这看似“不通”又正好表明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为了“庇护你睡”,定然

5、要做到“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也是暗示所在的环境。2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点拨诗句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世上的生活是如此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这样写真切地表现身为人父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与无奈。3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点拨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取小孩睡觉需要摇篮曲的特点,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会喜欢听“蚯蚓翻泥”“根须吸水”的声音。写 法 借 鉴 1善用意象,情感深挚也许葬歌中,诗人闻一多蕴藏的激情如地下的岩浆,奔突翻涌,时刻准备喷发。然而,诗人却极力控制这种激情,使它深深蕴含在每一个

6、词句中和每一组意象中,成为诗作内在的情感动力。作者并不愿接受女儿已死的事实,只当她是睡着了。“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好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这些诗句读起来让人心碎。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以深挚的爱心,为不幸的长女呼唤着彼岸的宁静。“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还撑一伞松荫庇护她,表达了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处处流露出对女儿的体贴入微、呵护备至。“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依依不舍之意、哀婉之情尽在其中。2富有韵律特征闻一多是很重视诗的音乐美的。此诗反复吟唱,句子整齐中有错落,又不妨碍诗情的表达和语意的流畅。这样本来是十分困难的,而诗

7、人却处理得很好。其中除了第二节的语气显得比版权所有: 中国好课堂 较坚决之外,其他三节几乎都是用一种温柔的轻轻的语气写成的,就如平时催眠的儿歌一般,让爱女静静地“睡去”。篇目二一个小农家的暮对应学生用书 P11刘半农(18911934),诗人、语言学家。名复,又字行,江苏江阴人。1917 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曾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初期诗作讲究韵律,形式上有意模仿民歌。后留学法国,专攻语音学,提倡实验语音学。著有半农杂文及诗集扬鞭集,采编的民歌集有瓦釜集,另有专著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1920 年,刘半农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但是,

8、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热情,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在无情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他乡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本诗写于 1921 年 2 月,为诗人在英国伦敦所作。刘半农论诗,一贯“求真”,力斥“虚伪文学”。他十分推崇陶渊明,认为“老陶能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强调要把“自然界”与“情感的势力”相交相并,在真自然中写出真情感。本诗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典范之作。对应学生用书 P11课 文 主 旨 一个小农家的暮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细节,再现了三个恬淡的农家生活画面:“

9、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为我们展现了静穆、和谐、朴拙的农家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语 意 分 析 1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点拨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妇夜炊图”:她在灶下煮饭,灶里燃烧着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地响,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山柴熊熊,从灶门透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的脸庞,版权所有: 中国好课堂 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在这幅夜炊图中,诗人实写了夜炊时的声响(“必必剥剥的响”) 和光色(“嫣红的火光”“青布的衣裳”),虚写了味感(即我们能感觉联想到山

10、柴的清香和弥漫的饭香) ,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这就从总体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调。“嫣红”和“青布”颜色的对比鲜明,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2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点拨这是诗人描绘的一幅 “农夫收工图”。这里,诗人以房屋、农妇为基本视点,拉长了焦距,镜头缓缓地从屋里拉到田间,又从田间拉回到屋角,最后又延伸到了屋外的“栏里”。对农夫的描绘突现出了一个行动的流程,多层

11、次、多角度、多方面地传达出农家生活的“真”内容田间的荷锄耕作、收工后的调狗看牛以及农家温暖安康的人伦情调,传达出了农家生活安谧恬淡的氛围。3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点拨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是对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写 法 借 鉴 1巧妙运用白描手法诗歌运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刻画了几个典型的农村生活的场景,如第一节的灶下生火做饭。这些画面充满了田园风情,读之让人心生向往,在

12、不动声色的描写中,传达出作者对静穆和谐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诗句口语化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而富有变化。在写女主人公时运用色彩的变化来映衬她的勤劳、贤淑和美丽。“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嫣红”和“青布”颜色的对比鲜明,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而在描写男主人公时主要用动作,“衔着”烟斗从田里“回来”,“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弄着”狗,“踱”到栏里去看牛,从这些动作我们看出了农村生活的悠闲、与自然生命的贴近。孩子们的活动是看月、数星和“借景抒情”地唱着民谚。篇目三秋

13、歌给暖暖版权所有: 中国好课堂 对应学生用书 P12痖弦,本名王庆麟,1932 年生,河南南阳人。1949 年去台湾。1954 年,与洛夫、张默共同创办创世纪诗社,1977 年 10 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现移居加拿大。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诗集等。生于大陆而长于台湾的痖弦写诗时间虽早,但实际创作时间并不长。主要作品都集中于二三十岁时,他被誉为靠一本诗集深渊而享大名的诗人。据说,其写作生涯仅仅 10 多年,所写诗歌也不到一百首,而且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自觉性的诗人,在编纂诗集时多有挑剔,那些粗劣的作品一律不收。因此,痖弦的作品虽不算多,但是他的诗歌和诗集均有很好的名

14、声,在读者中间广为流传。秋歌给暖暖作于痖弦写作生涯的早期,大约在这一时期,痖弦提出“新民族诗型”的观点(1956),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对应学生用书 P12课 文 主 旨 秋歌给暖暖是一曲秋天之歌。痖弦是那种“轻盈型”的诗人,在这首诗中,诗人正是通过落叶、荻花、砧声、雁子、马蹄、落花、琴韵、寺院等富有古典气息的意象,营造了一个淡远清凉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人间温暖的呼唤和追求。语 意 分 析 1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点拨周围的落叶被卷起,然后飘荡于空中,好似生命中最后的回光返照,直到迈下新的一步,飘荡的落叶才重归落地的宁静。荻花淡淡地装饰着蓝色的

15、湖面,一朵一朵地飘落、飘落,最后慢慢沉入湖底,消失得一干二净2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点拨这的确是一曲秋天之歌。它是以轻盈的旋律、节奏和姿态步入我们的艺术想象的。实际上,也可以将它看做一首经过“剪辑”后的诗,线条由复杂归于简单,氛围由喧闹进入静谧,包括那南国、北方、山径、寺院等,都显然呈现出极其单纯的品质来。因此,诗要表达的东西,不是在诗内,而是在诗外,是在语言之外,或者是在你的想象之外。3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点拨暖暖是爱人,秋天种种美好事物的远去带有作者对往昔甜美情感的回味。暖暖就是一切,表达了作者对感情的珍爱,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决绝。暖暖是朋友,在冰冷的世界,暖暖人如其名,给人心灵的温暖和慰藉。朋友的关爱,给人对抗寒冷的勇气和力量。暖暖是亲人,如母亲的怀抱般温暖。当全世界都抛弃我们的时候,唯一的港湾就是母亲。暖暖什么都是,是每个人心中最隐秘最纯洁最令人向往的一份情怀。诗人用绝望留下一个暖暖,又由暖暖留下版权所有: 中国好课堂 一切。主题超越了悲秋的传统,减轻了人类灵魂的不安,还人类以旷达的情怀。写 法 借 鉴 1意象朦胧含蓄本诗创造了朦胧含蓄的意象。诗歌虽然化用了很多古典的诗歌意象,但是其情绪是现代化的,两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