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考点(邓老师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028420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文学考点(邓老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典文学考点(邓老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典文学考点(邓老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典文学考点(邓老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典文学考点(邓老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文学考点(邓老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文学考点(邓老师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文学考点(邓老师版)luo诗经篇1、诗经六义:是指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其中,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周王朝王宫流行的歌谣;颂,是庙堂祭祀之歌;赋,是指铺叙其事;比,是指物譬喻;兴,是借物起兴,尤其指产生的联想。2、简答:诗经?答: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现在又称毛诗。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它积淀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开创了中国诗歌关怀现世、注重民生疾苦、再现普通民众思想情感的现实主义传统,它的赋比兴手法更成为后世诗歌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3、(简答)氓的写作特点?答:1)、是一首弃妇自伤之诗,抒情色彩很

2、浓。全诗以倒叙手法,叙述了女主人公爱情婚姻全过程:恋爱、定情、出嫁、婚后生活、遭遗弃。氓是我国最早的叙述诗歌之一,为后世叙述诗开了先河。2)、对比手法的运用:”士“与“女”互为衬托,使形象生动,善恶分明,突出作品的倾向性;3)、以赋为主,结合比兴手法;4)、句式以四言五句为主,音乐方面采用四言两拍,语言方面表现为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先秦文学:广义,指先秦时期所有的文化传承,其中包括诗经、诸子百家、列士散文。先秦历史散文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1、 名词解析:(1)、春秋书法(也叫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为孔子首创的文章写法,即在文章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

3、辞表现出来.):一、它是信史的标准之一,是史官所遵循的记史原则,即不隐恶,不虚美,;二、行文中的特点则可以用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含褒贬,内藏微言大义”这句话来概括。(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左丘明所撰。其以春秋为本,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间二百六十年史事,也保存了一些古代传说,共18万字。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2、

4、文本解读3、 分析文章所记载的人物形象?答:本文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作者通过他与姜氏、祭仲、公子吕、颍考叔等人的几次简短对话就把一个阴险狠毒、工于心记的政治家形象勾勒出来。其他人物如叔段的贪婪愚蠢、姜氏的乖戾昏聩、祭仲的忠耿老成、公子吕的直率急躁、颍考叔的机敏聪慧等,都表现得很鲜明。4、 从内容、叙事、语言等方面论述春秋的特点。答: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

5、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篇考点1、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简答)?1、 )孔子整理和传承中国文化;2、 )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3、 )孔子开私学之先河。2、论语(名词解析)?答: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论语类综述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

6、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做的人物性格特点(简答)?答: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本人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不同的话语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孔子的雍容大度、循循善诱,子路的直率自信,冉有的谦虚有礼,公西华的从容辞令,曾皙的恬淡自然都刻画得相当成功。4、 文本解读老子篇第一章,第八十章1、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

7、、下篇道经。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的哲学系统,由宇宙论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而政治论。此书语言简约而幽深,多有对偶,以古音读之,大致合韵,今音读来亦有诗歌之节凑韵味。2、 文本解读3、庄子篇(庄子又名南华经逍遥游1、庄子的几个重要层面?答:(1)、修炼心法;(2)、为人之境界:“舍的艺术”;(3)、为政,“内圣外王”。5、 庄子其人其思想?答:1)、战国时代宋国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2)、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宿命论。他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客观标准的存在,主张在无是非

8、、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他愤世嫉俗,鄙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6、 谈谈你对逍遥游的看法及对绝对自由的理解。全文从满了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认为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因为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认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在本文中提出了深刻的哲学命题,即“绝对自由”。庄子认为,作为具体的生物体,从生物的角度人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但是作为高层次生命现象的个人的思想活动是可以达到绝对自由的

9、。为了达到这种自由,庄子主张“无己”、“无功”、“无名”。这不是彻底的消极思想,因为我们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真智慧的肯定和对生命的热爱,从他对鲲鹏的赞颂可以知道,他所否定的并不是人世社会,而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愚蠢和偏见,他反对的是人世间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7、 如何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答:“至人无己”,是按道的本体说的。至人是与道为一,也即是与万物为一的,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是按道的功用说的。神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虽说功在万世,却又无功可见,所以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按道的名相说的。圣人是常守“无名之朴”的,虽说歌颂

10、载道,而又不可名状,所以说圣人无名。道的体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8、 以逍遥游为例论述庄子的文学特点。答: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者编著的哲学著作,全书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现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则为其后学所著。它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理论著作。行文大量使用寓言故事和虚幻、想象。语言行云流水、汪洋恣肆,体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先秦说理文中最富有文学价值的著作。因而,它不仅是我们现在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同时他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9、 文本解读墨子篇非攻1、 名词解析:墨子: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

11、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墨子的文字以论述为主,语言质朴,文学性并不突出,但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而且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富有说服力。2简答题:非攻的特点及思想?答:非攻是选自墨子卷五非攻上,非攻分为上中下三篇,这是上篇。非攻,就是谴责侵略战争。墨子认为侵略战争造成生产的破坏、资源的消耗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是一种不仁不义的行为,这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文章运用了类比的

12、说理方法,由小及大,层层递进,揭示了攻人之国与“亏人自立”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值得谴责而不应给予歌颂的。类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本文的说理透彻,逻辑性很强。3、文本解读楚辞1、 名词解析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使人创作的诗歌总集。作为一种文体,“楚辞”是在楚国名额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标志着我国个人诗人的正式诞生,又是浪漫主义流派的开创之作。橘颂1、简答:分析橘颂文章特点?答:在橘颂中,作者运用类比和联想的手法,把橘树的习性与人的精神风骨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本文托物言志,以物写人,物我合一。作者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

13、格,他不可移植,只肯生长在南国,表现出忠贞的气质;它“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有中道直行、公正无私的品格;它傲霜斗雪,使人联想到遭残黜被却坚持操守的屈原本人。作者表达了自己师法橘树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对自身人生观的宣示。汉赋1、 名词解析赋:是汉代文学的特征,代表着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从体裁特点上看,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2、 简答:汉赋的三种基本形式?答:汉代辞赋有三种基本形式,诗体赋,四言为主,隔句用韵;骚体赋,形式与楚辞大体相同;散体赋,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韵散结合,多以问答形式展开描写,

14、辞藻富丽,篇幅庞大。汉赋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贾谊、枚乘、东方朔、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班固、张衡。3、赋体文学的特点。答:赋体文学的文体特征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它由楚辞衍化出来,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可以说是半诗半文的文体1。其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并非诗文语言特点的简单重合,在语体的创造,乃至风格的追求上,它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七发1、 名词解析七发:用七件事情来启发太子,故曰七发。先陈说音乐、饮食、车马、游关之乐。未能使太子兴起。站起来再说以田猎、观涛引起太子的兴趣,使他略有起色。最后,陈以要言妙道,方术士论,太子之病霍然痊愈。2、 简答:七发的特征?答:1)、以虚构的叙述,问

15、答体的形式展开叙写;2)、以铺陈写物为中心,高度散文化;3)、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体题材;4)、道德主题、审美主题的悖论。3、文本解读汉代散文篇 伯夷列传1、 名词解析史记:史记,原名太名公书,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记载了从五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重大事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三千年社会发展的历程。全书包括十二世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 是一部体大思精、前无古人的历史著作,开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历朝”正史”之先河,体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追求。(划线为填空)“三家注”:指对史记进行研究的注本,以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为标志性研究著作,合称三家注。2、 简述史记的史学精神和艺术价值.答:史记的史学精神:秉承春秋褒贬精神,体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