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对人体健康只起8的作用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027094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对人体健康只起8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医疗对人体健康只起8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医疗对人体健康只起8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医疗对人体健康只起8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医疗对人体健康只起8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对人体健康只起8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对人体健康只起8的作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韩启德院士:医疗对人体健康只起8%的作用2014-05-29 09:16来源:中国科学报 “我们现在的医疗出了问题,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5月24日,在第16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指出,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应该摆正医疗的定位,莫把医学误当“魔法”。“高血压是疾病吗?”韩启德在题为对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和疾病筛查的思考的报告中直言:“高血压不是疾病。”韩启德说,疾病必须是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并且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而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没有这些症状,所以高血压不是疾病,只是一

2、种危险因素,而其特点是在某个群体内的发病率较高。那么高血压需要治疗吗?大量研究显示,对高血压病人进行降压治疗,可以降低约25%30%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不过,韩启德指出,当把危险降低的概率具体到个体时,即会发现,对高血压的干预有着别样的意义。以我国4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为例,十年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和脑卒中)发生率最高统计为15%左右,降低30%,即降为10.5%。这意味着每100个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的人中,只有四到五人受益。“而且还有可能存在药物副作用,且有服药的经济负担。”韩启德说。在韩启德看来,当前,我国存在对于危险因素进行过度诊断的现象,极少一部分人受益,有些人反而健康受到损害。

3、以骨质疏松治疗方面的一项研究为例,试验者年龄平均为68岁,骨密度低于负2.5的女患者人群,一批人服用阿伦磷酸钠4年,一批人不做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骨折率为0.2%,而对照组的骨折率为0.5%。即与治疗组相比,不治疗骨折的风险增加了56%。而如果换算成绝对效果,则是每333位妇女连续服药四年,可以预防一例骨折。“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小的。”韩启德说,之所以在如此低概率的情况下进行干预,是因为谁也无法确定自己是1%,还是99%。“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韩启德说,健康更多的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经费的保障来决定的,因此,对于医疗,应该有一个更全面的看法。在韩启德看来

4、,这种效果较低的干预,在疾病筛查领域表现尤为明显。他以美国一项前列腺癌的筛查研究为例,该研究涉及7.6万例55岁74岁的男性病人,历时13年。一半人每年检测一次,一半人不做检查。而结果显示,13年以后,参与检查和不参与检查的两组人数中,死于前列腺癌的人比例没有任何差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医疗的保障作用呢?韩启德说要坚持一个原则,即针对低概率事件要作出更合理的决策,来提高干预的效率。他进一步解释说,一是要寻找更高的疾病易感性的标记来缩小筛查范围和干预范围,将范围局限在高危人群;一是要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主要针对危险基数程度比较高的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把钱用到最合理的地方去

5、。”(见习记者 王珊)九成公众不懂安全合理用药 滥用抗生素输液治感冒2013-12-04 | 作者: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作为一名70多岁的老大夫,丁若莹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家长殴打致住院,只因她拒绝为对方的孩子开吊瓶。一对父母根据“小儿安”这个药物名称想当然地给不睡觉的小婴儿服用,希望起到安神的作用,但这种药物其实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一位老医生每年都带着孙子去打丙种球蛋白针以预防感冒,实际上这种血浆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病,或者抢救严重创伤感染者。“你会吃药吗?”提及这个话题,不少人,甚至有些医护人员都不以为然,但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调查显示,“有90%的居民不了解如何安

6、全合理用药,甚至存在严重误区”。这些误区会带来严重后果,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全球三分之一的死亡患者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20万余份。“中国老百姓需要更新的不仅仅是用药知识,还有用药理念。”北京和睦家医院药房主任冀连梅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从2011年开始,这位执业药师开始在新浪微博上普及合理用药知识。输液是重症、住院病人才需要,国外甚至没有输液大厅拥有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位、中美双重认证职业药师资格、长达13年的职业经历,冀连梅在面对家人时,也需要费劲地解释“如何吃药”这件事。她回忆起一次女儿嘉嘉感冒发烧的

7、经历。当嘉嘉刚刚开始发烧,体温达38摄氏度时,姥姥就着急地要给孩子吃药了。冀连梅趁机科普了有关发烧的常识,比如发烧不会烧坏脑子,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再考虑退烧药等。当孩子第三天开始咳嗽时,连爸爸都坐不住了。姥姥更是拿出了自己服用的甘草片,说是害怕孩子咳嗽成肺炎。这事实上也是许多家长的看法,有儿科专家就不止一次地呼吁,小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不能给孩子用成人药。据了解,美国已经不推荐给4岁以下儿童使用止咳感冒药。但姥姥看不惯这种生病不吃药的做法,拿出了“消炎药”头孢。这个提议还是遭到了拒绝。最终,女儿这场普通感冒,大约一周后自愈。调查:人均年输液8瓶首因在病人其次是医生本报记者 向 楠 中国

8、青年报 ( 2011年02月24日 07 版) 70.7%的人认为病人热衷输液治疗的首要原因是“想让病情尽快好转”,其次是“医生追逐提成收入的必然结果”(64.3%) 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透露,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输液8瓶,远远高于2.5至3.3瓶的国际平均水平。该数据一经披露,立即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 对此,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571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78.7%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普遍存在热衷输液治疗的人。其中,30.5%的人表示身边这样的人“非常多”,48.2%的人表示“比较多”。 受访者中,38.7%的人在过去一年有输液治疗经历。 多达73.4%的严重

9、药品不良反应都跟输液有关 今年春节临近时,湖南省衡阳市市民林女士患上了感冒。吃了两天药后,病情不见好转,她决定输液治疗。结果到了医院她发现,偌大一间输液室坐满了正在输液的病人,有的人甚至被挤到了走廊里。 从挂号到输完液,她花了两个多小时。这样折腾两三天后,她感叹:“真不知道这病是输液治好的,还是被折腾好的。” 林女士告诉记者,平时有个头痛脑热,只要吃药见效较慢,她就会选择输液治疗,“主要原因就是想好得快一点。” 热衷输液的不只林女士。本次调查中,13.9%的受访者表示,只要出现普通感冒发烧等症状,就会选择输液治疗。 “太多原本不需要输液治疗的人,也热衷于输液。”医院管理论坛杂志主编、北京大学公

10、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表示,并非所有的病都适合输液治疗,而且输液本身,就有巨大风险。 “在一些国家,如果感冒发烧不是特别严重,医生一般只会给患者一包冰袋,让患者回家休养恢复,连药都很少开。一些国家也根本没有门诊输液现象。由于输液具有较大风险,医院往往会要求患者住院输液。”周子君说。 其实,输液具有高风险,早已得到证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输液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最主要途径,多达73.4%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都跟输液有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输液热”根源在医院销售药品能获得经济利益 两个月前,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张峰(化名)的小腿上出了一

11、些疹子。由于不信任校医院的治疗水平,他前往某社区卫生服务站治疗。结果,医生简单问诊后,在没有征询病人意见的情况下,就给开了两瓶输液用的药。 “由于当时学习比较忙,心里想着输了液或许就能快点儿好起来,所以也就接受了。”张峰说。 无论是病人自愿,还是医生要求,输液现象如今已屡见不鲜。为何那么多人热衷输液治疗?调查中,70.7%受访者表示“想让病情尽快好转”。 在受访者看来,排名第二的原因是“医生追逐提成收入的必然结果”(64.3%),第三是“医院追逐经济效益的必然结果”(64.2%)。两者比例极为接近,表明受访者认为无论是医生还是医院,追逐收入都会造成同样的后果。 此外,“医生认为输液治疗对病情更

12、有利”(42.6%)、“输液对病人风险低”(10.9%)等因素也对“输液热”有不同程度影响。 周子君表示,出现“输液热”的直接原因,是患者的用药习惯。在很多人意识里,输液是一种适用范围广、风险低、见效快的治疗手段。 “然而,患者的用药习惯与医生有很大关系。对于输液的适用范围、风险和疗效,医生有向患者解释的义务。但现在大多数医生很少履行这一义务。并且,有些医生怕担风险,即使遇到患者的用药习惯有明显错误,也很少阻止,只想着赶快把患者的病情控制下来就完事了。”周子君说。 “除此之外,输液热的根源还与利益机制有关。医院销售药品可以获得经济收入,医生不但不阻止患者输液,还可能极力让患者输液。”周子君说。

13、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曾指出,“输液热”最大原因是当前我国“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医院和医生收入的50%从药品销售中获得,“输液热”自然难降温。 不信任社区医院,其实是不信任社区医院医生的医术 在“输液热”背后,还存在一个特殊现象相比小型诊所、卫生服务站,不少人更愿意去大医院输液,最后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 此次调查发现,人们之所以更愿意去大医院输液,主要原因有“大医院技术设施等硬件条件好”(69.0%)、“医务人员专业水平有保障”(64.3%)、“药品质量有保障”(61.1%)。其他认可率相对较低的原因还包括“医院大,出了问题方便追责”(36.2%)、“医务人员医德有保

14、障,避免乱开药、乱收费”(20.3%)等。 鉴于输液有风险,周子君也不建议病人去不具备抢救设备的小型诊所或社区医院输液。“随着我国医疗建设的推进,许多大城市的社区医院在硬件设备上,已经不存在明显缺陷。这种情况下,人们仍然不信任社区医院,表明人们不信任的,其实是社区医院医生的医术水平。这也客观反映出,当下我国大型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医生配备,还存在明显差距。” “病人最注重医生的医术水平。所以,怎样让大医院里具有较高水平的医生去基层服务,是我们当前医疗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周子君说。科学现场104亿个吊瓶,谁支着?本报记者 付雁南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1-01-05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

15、染科的分诊台前,一张绿色的海报异常醒目。在这张一人高的海报上,印着“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几个大字,让人走进感染科的大门一眼就看得到。 不过,这张吸引眼球的海报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宣传效果。2011年的第二天一早,挂着吊瓶的病人们已经塞满了病床。 “假期过去了又要赶着上班,没办法请假的。输液好得快一些。”一个女孩说。因为挂吊瓶的病人太多,她被“挤”到了病房外的走廊上。 看着科室里“吊瓶林立”的景象,值班医生杨霞充满了无奈。“即使像我们这样的小科室,一天至少要输60瓶。”杨霞说,“我们也会建议病人不用输液,可很多时候实在是劝不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2004年全球发生的160亿次注射中,中国发生了50亿次,是世界最大的“注射大国”。在近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联组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也表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平均到13亿人口,这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里挂了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 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没有问题,口服药和输液的效果是相当的 杨霞常常发现,来自己这儿看病的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