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的研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025057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自我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自我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自我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自我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自我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自我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自我的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我”的研究 对相关心理家的研究整理“在这个发展的时代,“自我”(self)的问题再一次凸显。许多神经症患者都有“丧失自我”或“自我分裂”的特征。而就心理上的功能讲,现在日益强化的文化认同也不过是“自我认同”(self-identity)的另一种表达。一个人丧失自我认同而出现病态,与一个文化-民族共同体丧失文化认同而导致精神紊乱,在一个解释理论中并不存在逻辑上的断裂。他们都是“找不到真正的自己”,迷失在一个以“假自我”来维持心理生存的冲突性情境之中。用英国精神病学家莱恩的话讲,两者都属于“精神分裂性”的存在状态。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2004年出版的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认为,

2、美国应该发扬盎格鲁-新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是美国的根本“特性”,否则美国就有分化和衰落的危险。这个观点且不去评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这种文化构成了美国的最根本(也即内核)的“自我”,失去这种“文化认同”,美国也就不再是美国。在二元对立秩序所主宰人的思维结构与精神世界的现代,没有了一个被设定的“外在”的参照(敌人,或是朋友,而不能是“陌生人”),一个人将不知道自己是谁。而不能认同其“内在”的“自我”,则是根本上瓦解了他的“自我同一性”,其存在的“独特性”及与这种“独特性”联系在一起的被设定的“合法性”也被取消。在现在看来,很多对人的心理生存(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所使用的一个相对于生理上的

3、生存的概念)具有意义的东西,诸如文化、语言、信仰、观念、族群,等等,都被纳入了“自我”的范畴。攻击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实际上等于对具有这些存在属性的人的“自我”的攻击。给这些东西“去合法化”或在一个具有对比结构的价值序列中将其排序偏低,很可能导致一个具有这些存在属性的人无法确认其存在价值的焦虑。这不能怪现代人“敏感”,而只能归结为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上,在高度社会化的存在状态中,人的“自我”已经不存在一个与社会隔绝的“场域”,这对于一个将自己的价值设定较高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这些现象逻辑地提出了“何谓自我?”的问题。它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对于人的生存和存在来讲,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因此我对有关我的研究

4、的心理学家的观点进行了收集,主要包括一、伊德的自我三段论二、詹姆斯的我理论三、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四、荣格的自我情结五、罗洛梅文的人的自我寻求六、卡伦霍妮的自我分析一 伊德的自我理论 探讨“自我”,离不开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理论的经典框架。这个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动力学理论尽人皆知。弗氏将反映生物本能欲望的那部分人格结构称为“本我”,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只想满足,不管其它。在一开始的时候,“自我”沉睡在“本我”中,随着“本我”与外部世界的接触,通过知觉-意识系统,“自我”从“本我”中分裂开来。它根据“现实原则”行事,调节“本我”与外界的冲突。“超我”是代表良心、道德等东西的人格结构

5、部分,它一旦形成,就以强有力的“命令”对“自我”作出道德规约和理想要求。这样,在弗氏的人格结构理论中,“自我”实际上是一个受气包,既要考虑“本我”的本能冲动,又要考虑“超我”的道德命令和理想要求,同时还要考虑现实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小心谨慎地调节“本我”、外界、“超我”之间的冲突,谁也不能得罪,疲于奔命。这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结构,要维持心理正常,必须保持这三种动力的平衡。需要强调的是,弗氏的这个人格结构理论尽管有解剖学的痕迹,但并不是关于实体的理论,无论是“本我”、“自我”还是“超我”,都不是实体。事实上,自赖尔破除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指出其范畴错误后,“灵魂”、“心理”不是实体而是功能

6、已经可以算是常识了。弗氏的这个“自我”(ego)也不是许多心理学家在论述关于自我的理论时所说的“自我”(self)无论是莱恩在分裂的自我中所说的“自我”,还是弗洛姆在其一系列著作中所说的“自我”,以及米德在其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所说的“自我”,等等,都是如此。这个“自我” (ego)更与我们一般所说的“自我”(比如“自我超越”),以及哲学中所说的“自我”存在区别。在弗氏的语境中,“自我” (ego)已经说明不代表人格的全部,从而也不完全对应于一个人的主体性、独特性、一个人的“自己”等。它固然也是一种心理功能,但这种心理功能只是用来在人的内部世界进行调节。而在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 (self)中

7、,它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包含了“本我”、“超我”这些与人的生物性如影随形和来源于外界但已经内化的东西也就是说弗氏的“自我” (ego)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我们一般所说的“自我” (self)狭窄。它们有不同的所指:弗氏的“自我” (ego)专指那部分人格结构,我们一般所说的“自我” (self)则泛指确证个体的独特存在并维持其心理生存的心理功能。在弗氏的语境中,“本我”、“自我”、“超我”可以打得天昏地暗,“自我”可以被折磨得疲惫不堪,但在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 (self)中,它们都“代表”一个与他人区别开来的人,“本我”、“超我”的受挫,最终都会威胁到“自我”。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

8、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

9、我即应在哪里。”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二、詹姆斯的自我理论詹姆士的自我理论,

10、实质上是一种人格理论。因为他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人格和自我这两个概念的。根据自我在心理生活中的地位与表现,詹姆士划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两个方面,并对这两个方面的自我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他认为,所谓经验的自我,就它的最广泛的含义上来说,指的是一切一个人要呼之为“我”(Me)的或“我的”(Mine)的东西的总和。它是一种被知的东西,也可以叫做被知的我或被动我。其成分有三种:物质的自我,社群的自我,精神的自我.所谓纯粹自我,也可以称之为能动我或主动我,指的是一个知晓一切(其中也包括自我)的那个东西。 他认为自我就是自己所知觉、体验和思想到的自己,包括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前者为纯粹自我,后者为经验

11、自我。经验自我是指一个人认为属于自己的一切。詹姆斯认为“我”与“我的”是很难区分的。另外,他反对将“真正的自我”“从属于我者”区分开,认为自我与世界没什么明显的界限,没有内外之分,我的身体、服饰、妻子儿女及财产都是自我本身的各种关系,都属于自我的构成。作为自我的实在,其增减、荣辱、生死都取决于这些关系的变化。 詹姆斯进一步将经验自我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这些自我都以某种方式整合起来形成了统一的自我感,使自我的具有层次结构性,其中社会自我高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又高于社会自我。物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身体,没有身体就没有自我。物质自我还包含身体之外的衣物、家属、财产等东西,若失去这些,个体

12、就会感到一无所有。社会自我指一个人从同伴那里得到的关于自我的评价,即一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即他的名声和荣誉。詹姆斯非常强调社会支持、社会认可的重要性。恋人的态度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自我:精神自我是个人内在的或主观的存在,包括个人所有的能力和性格特征,这些均可通过内省察觉到。经验自我是指人察觉或意识到属于自己的物质、社会和精神东西。经验自我只有通过纯粹自我才能察觉到。纯粹自我即主体自我,是指自我的认识功能的体现,是作为认识者的自我,即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与此相对的经验自我是作为认识者的自我,即作为认识对象的自我。纯粹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关系是认识者与被认识者的关系。纯粹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人的

13、一切心理内容和品质的接受者和所有者。它接受不同的感受并影响感受所唤起的动作,是兴奋的中心,接受不同的情绪的震荡;努力和意志的来源,而且,意志似乎由此发出命令。詹姆斯认识到,不同的自我之间充满着矛盾和张力。如果调解和处理得不好,会给自我和人格造成伤害,以至于影响心理健康。詹姆斯呃自我理论划分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提出了“社会自我”的概念,揭示了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本质,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罗杰斯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

14、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

15、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三埃里克森的自我理论埃里克森赋予自我以特征和它自身的需要。他认为自我以为本我服务为出发点,但在为本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出它自身的各种功能。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并

16、提出自我发展的8个阶段:第一阶段 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第三阶段 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 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第五阶段 获得同一感而克服角色混乱第六阶段 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 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繁殖对停滞)第八阶段 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詹姆斯、罗杰斯和埃里克森三个心理学家对自我都有独到的观点,具体言之: 詹姆斯的自我理论认为自我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自我必然是多元的、变化的。我们始终能够直接感受到机体的某种程度的激动。伴随这些感受,我们目前的活动产生了一种“温热和亲密之感”,使我们觉出“精神自我的内在核心”,这就是纯粹的自我。所以,个人同一也是实际存在的一种感受。所经验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