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缝定义及规定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013300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缝定义及规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缝定义及规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缝定义及规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缝定义及规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缝定义及规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伸缩缝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会产生水平方向的变形和内力,当房屋过长或过宽时,这种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结构开裂,因此每隔一定的距离要设置一道伸缩缝,使房屋分成相互独立的单元,各单元可随温度变化自由变形。伸缩缝必需贯通基础以上的建筑高度。不考虑抗震的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40mm,但实际工程中往往要求“三缝合一”,伸缩缝的宽度一般按抗震缝取。在未采取措施的情况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不宜超出表1的限制。当有充分依据(这个依据主要是指工程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时,表中数值可以放宽。表1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括号内为新规定)结构类别室内或土中露天排架结构装配式10070框架结构

2、、(板柱结构)装配式75(70)50现浇式55(50)35(30)剪力墙结构装配式65(60)40现浇式45(40)30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装配式4030现浇式3020注: 1.装配式整体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2.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3.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4.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5.一般情况下,现浇式结构伸缩缝间距小于装配式结构。同种结构类型,露天的部分伸缩缝间距小于室内或土中

3、。结构的刚度越大,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越小;反之。刚度越小,间距越大。从表1中可以得到如下信息:1)结构刚度越大,伸缩缝间距越小;(刚度大,变形就小,更容易开裂)2)露天时伸缩缝间距小;(露天时温差大)3)不同地区年最大温差不一样,最大间距也应不同,表中没有体现这一特点;4)新规范把最大间距适当缩小了,是考虑实际工程中裂缝比较严重;5)新增板柱结构的建议值,说明板柱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对下列情况,表1 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1.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起)低于8m 的排架结构;(排架结构柱根刚接,柱顶铰接,高度越大,刚度越小,因此较低的排架刚度大,要减小伸缩缝间距)2.屋面无保温、隔热措施的排架

4、结构;(温差大)3.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环境恶劣,宜开裂)4.采用滑模类工艺施工的墙体结构;(滑模对混凝土有扰动,对象由剪力墙变为墙体,更严了)5.混凝土材料收缩较大(指泵送混凝土及免振混凝土的情况),施工期结构外露时间较长;(是指跨季节施工,尤其是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施工后室内结构末加封闭和保暖的情况)6.对裂缝控制有严格要求的混凝土结构。(从使用功能来说)当有充分依据并采取可靠措施时,表1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新规范规定):1.采用低收缩混凝土材料,施工阶段加强养护;(材料和养护水平在提高)2.采取跳仓法(跳仑法是按区格间隔浇筑

5、混凝土而减少早期收缩影响的施工方法)、后浇带、膨胀补偿带(膨胀补偿带是间隔浇筑掺有膨账剂的混凝土带,以抵消混凝土收缩的影响)、引导缝(引导缝是采取适当的“弱化”构造措施,利用混凝土的收缩“引导”裂缝在规定的位置出现)等施工方法; 3.对易开裂的结构部位(指结构在形状曲折、刚度突变、温度变化大,收缩应变集中的蜂腰、瓶颈、孔洞、凹角等部位),增配构造钢筋(钢筋阻止混凝土开裂)、施加预应力(减小或消除拉应力)或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4.对容易受到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构部位(指施工期的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以及暴露性较强的屋盖、山墙部位(季节温差),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减小温差)当增大伸缩缝间距时,尚应考

6、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这类间接作用引起的变形和位移,对于超静定混凝土结构可能引起很大的约束内力。不仅会导致构件开裂,甚至使结构的受力形态发生变化。设计者不能简单地采取某些措施就草率地增大伸缩缝间距,而应通过有效的分析或计算,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对结构内力和裂缝的影响,以确定合理的伸缩缝间距。)伸缩缝除兼作沉降缝以外,在基础部位可以不断开。(地下温差小,并且基础不设缝的范围较02规范扩大了)超长结构伸缩缝的布置宜进行间接作用效应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新增了分析内容,有限元软件在进步,分析已变得容易,而且对于超长结构,温度应力也较大,有分析的必要)一些增大伸缩

7、缝间距具体措施: 在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钢筋阻止混凝土开裂)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或设置架空通风屋面,避免屋面结构温度梯度过大,外墙可设置保温层。(减小温差) 顶层可以局部改变为刚度较小的形式(如剪力墙结构顶层局部改为框架),或顶层设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刚度小,在同样温差下,应力就小,不易开裂) 施工中留后浇带。(混凝土早期收缩占总收缩的大部分建筑物过长时,可在适当距离选择对结构无严重影响的位置设后浇缝,一般每隔3040m设一道,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在此期间,收缩变形可完成3040,后浇带宽8001000mm,混凝土后浇,钢筋采用搭接接头。留出后

8、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先让混凝土自由收缩,然后再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 采用收缩较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混凝土的收缩主要由水泥的收缩引起,因此减少水泥、加粉煤灰等替代物或者加膨胀剂等都能减小混凝土的收缩)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增大配筋率后钢筋能更有效地阻止裂缝开展,施加预应力可以减小或消除混凝土的拉应力)二、沉降缝当同一建筑物中的各部分的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时,有可能导致结构构件较大的内力和变形。此时可采用设置沉降缝的方法将各部分隔开。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应贯通基础本身。一般情况下沉降缝的

9、宽度在23层时为5080mm,45层时为80120mm,大于5层时为120mm以上。(这个宽度比伸缩缝要大,是考虑不均匀沉降会引起结构倾斜,同时由于“三缝合一”的要求,一般也按抗震缝宽度取值)高层建筑在下述平面位置处,应考虑设置沉降缝:1. 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较大处。(两种情况下,结构沉降的程度不同,会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2. 上部不同结构体系或结构类型的相邻交界处。(结构体系或结构类型不同,在承受荷载时沉降的形式和程度也不同,地基沉降往往也不均匀,故需设置沉降缝)3. 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的差异处。(地基土压缩性差异大,会引起不均匀沉降)4. 基础底面标高相差较大,或基础类型不一致处。(基

10、础类型不同,承受相同荷载或不同荷载时的沉降程度也不同;基础底面标高相差大,所处土层的压缩模量不一样,也会引起不均匀沉降)当采取以下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时,可不设沉降缝: 利用压缩性少的地基,减少总沉降量及沉降差。 施工中加设后浇带。(施工时,设置后浇带作为临时沉降缝,随着工期的进行,各部分结构沉降基本稳定,之后再连为整体,避免施工中的不均匀沉降而产生裂缝) 施工先主楼,后裙房。(主楼工期较长、沉降大,待主楼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后,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似,避免设置沉降缝)三、防震缝防震缝是减轻地震对房屋破坏的有效措施之一。当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且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1.

1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高度不同,结构的周期就不太,振动不同步,不设缝相应部位会破坏)2. 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有错层时,两侧振动规律也不一致)3. 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同上)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100mm(原规范为70mm,但在强烈地震下,相邻结构仍可能局部碰撞而损坏,因此新规范修改为10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高度越高,底部转角相同时顶部侧移越大,越容易相撞)b.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

12、a条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a条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刚度越大,地震作用下侧移小,缝宽小)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从理论角度应该取两侧结构设缝宽度的平均值,但结构体系不同时,两侧振动不一致很明显,因此偏于安全地取较大值);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只有较低房屋的高度范围内,防震防两侧房屋才可能相撞);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沉降差较大时,不均匀沉降可能会引起结构偏斜,加重地震过程中两侧结构相撞的可能)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地下部分受地震影响比较小,而且振动相对比较同步,所以可以不设缝,但是地上的地震力还是会传到基础,所以要加强构造)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牛腿上的托梁在地震过程中容易脱落,故不应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