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感悟一路美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012255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路感悟一路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路感悟一路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路感悟一路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路感悟一路美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路感悟一路美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路感悟一路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路感悟一路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路感悟一路美鸟的天堂教学拾零湖北省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崔昌玉感悟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情感经历,一种审美体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在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借助声音、图象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效的感悟了文本中渗透的意境美、流动美、自然美、和谐美。鸟的天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著名作家巴金先生,1933年乘船欣赏了广州天马河沙洲上的一棵有着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感受到古榕树茂盛无比,树丛中栖鸟千万,鸟儿榕树相依,人鸟

2、相处,和谐奇特的天然风景后,写下的经典散文。感悟可视可听可触的意境美作者在文中用精美的语言描述他两次到“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次次体物入微,表达精当,化景物为情思,变情意为外在的艺术画面。使主观感情和生活图景相交融,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的艺术境界。一、是巧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构成明亮的艺术画面。如第一次到“鸟的天堂”时:“天边红霞灿烂”、“白茫茫的水面没有一点波浪”、“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上,真绿得可爱”,给读者展现了绿树碧水与蓝天红云相映成趣的优美景致,让读者通过视觉想象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二、是巧用表示状态的词语展现大榕树的勃勃生机。榕树长期繁衍生生不已,大得独木成林;绿得“明亮地照耀着我们

3、的眼睛”;茂盛得“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通过“卧”、“颤”、“簇”、“堆”等表示状态的词语,来赞美这株将生命力推向极致的树。三、是巧用动词把榕树人格化。如“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一样。”一个“卧“字仿佛让读者看到了安详、古老的榕树,静卧在水的中央,如仙人自在,如美人优雅,如老人安详。作者又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样一唱三叹的感慨句,使榕树的生命力久久地回荡在每一片树叶之上,回荡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间。感悟气韵贯通的流动美本文像一条清泉小溪那样活泼流动着,给人以闪烁跳动的感觉。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选择在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

4、舞,野趣盎然,为了表现百鸟争飞、争鸣的全新感受,作者恰到好处地使用了排比句、长短句、复迭句式。长句如拂水的垂柳舒缓而流利,短语如战场上的散兵线,平实而凝炼,长句短语错落有致,使文章气韵贯通,读之自然流畅,诵之琅琅上口。如写百鸟争飞时,用“起初”“后来”“接着”表示时间的名词贯通,用“把手一拍”、“继续拍掌”两个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用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的变化过程,来表现热闹、欢腾的景象。体现了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的连通: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

5、有变化。字理行间流动着一种跳动的情感美,令人回味无穷。感悟平中见奇的自然美本文语言平易自然,看上去随便说来,意到笔就,没有矫揉造作斧凿生硬的痕迹,实际上作者以最简炼的笔墨传达出最丰富的思想感情,常常在明白如话的语言中巧妙“生疑”,平中见奇,奇中见深,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还激发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如“当船向着高塔下的乡村驶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大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课堂上,学生对“我感到一点儿留恋”产生疑问: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茂盛的大榕树,觉得很美丽;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大榕树上鸟多而欢的壮观景象。为什么才感到“一点儿”留恋呢?我和同学们对“一点儿”用得是否恰当

6、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认为:作者在离大榕树很远了还感到一点儿留恋,可以想象他就要离开大榕树甚至刚离开时,一定是感到非常留恋。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只看到茂盛的大榕树,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对鸟的天堂表示否定;第二次去时看到了群鸟纷飞的热闹景象,既而对鸟的天堂表示认同和赞叹,情感变化已经很大了。用“一点儿”这个词来表达作者清新淡雅又款款深情的真实感受,太恰当不过了。又如“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句中,作者又用“仿佛”一词巧妙“生疑”到底听见没有呢?我引导同学们紧扣文本,展开想象:当时可能真的有鸟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看到鸟,不敢确定是

7、否有鸟,所以用“仿佛”;还可能是当时鸟儿都在巢里栖息,作者听朋友介绍后,渴望见到鸟,以致于耳旁隐约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因此,用“仿佛”一词表达这时的感受,不仅恰到好处,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感悟情文并茂的和谐美鸟的天堂一文,作者的赞美之情浓得几乎要滴出来了。他把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化作精美的语言文字,来打动每位读者。他遵循自己的情感变化,先写第一次看到是“几株”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撼,又抑,后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写“鸟”的天堂,作者不从写鸟落笔,用大量的篇幅

8、写河面上榕树的远景,写大榕树枝干茂盛的近景,写“闪耀着翠绿色的叶子”的特景,表现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突出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这个主题。即使在描绘百鸟飞鸣的动人场面时,也不是孤立地写鸟,而是把鸟置身于大榕树的背景下来描写,更有效地突出了大榕树的确是“鸟的天堂”这个中心。作者将树中飞鸟的动态描写,与榕树的静态描写形成对比,使课文形成了“鸟树鸟”充满诗意的对话特色。在教学活动中,我让同学们自己选择“榕树小组”和“鸟儿小组”来合作学习,在仔细品味描写自己的段落中,找出形容自己特点的词语,再面对大家赞美自己,最后换位赞美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树因鸟而年轻,

9、鸟因树而可爱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实现了人文精神的升华。同时,我配合了声响手段,让情景与兴趣,朗读与激情,想象与语言静静地在课堂中流淌,使学生有效地感悟了文本渗透的景美、文美、情美的和谐之美,师生共同演奏出了一曲走进天堂,拥抱自然,亲近小鸟,充实生命的和谐赞歌。观潮教学设计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钱塘

10、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3(板书:天下奇观)

11、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

12、大潮的过程。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多音字:闷(mn)雷 薄(b)雾 风号(ho)浪吼(hu)涨(zhng)起 颤(chn)动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指名读课文,正音。 同桌互读,评定等级。(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2理清文脉。(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同桌交流。(3)说说各段的段意。三、理清叙述顺序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2再读课文,提

13、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附:板书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时间顺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三、

1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师生交流,品读。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板书)观潮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

15、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四、总结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