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988000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方法引导:第一步、通读文段,弄懂大意: 断句总则: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例:给下列文言文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解析首先要读懂全文,了解大致内容。叙述性文章,要弄懂基本情节;人物对话,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说理性文章,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例文字是个记叙性的语段,通读全文,可知大致

2、情节是说有个宋人向子罕献玉,子罕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据此,通过分析名词和动词,我们可在“宋人得玉”“献子罕”“子罕受”“献玉者曰”“子罕曰”之后分别断开,双方对话内容的部分亦如法分析。具体答案如下: “得玉,子罕。受曰:“玉人,宝也,献之。”曰:“为宝,为宝。与我,宝也。其宝。”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传记文,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议论说理文,论述中心,内容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缩小范围,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暂时难以确定先放放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1、标名词: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经常做主语,遇到它们做主语,即可考虑在其前断开。如:/异

3、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经常做宾语,遇到它们作宾语,常可在其后面断开。如: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仙仙及鸡犬信夫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 ),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表示“他”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分析: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2、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4、。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3、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

5、(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6、,“而”前面要断开)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分析: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答案: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

7、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分析: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答案: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8、!” 4、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答案: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5、依总分: 例: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

9、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分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答案: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6、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A.顶真: 例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例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这两个例句中都

10、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B.对称: 例3: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C.反复:例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5: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古文中两个

11、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7、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其它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积累: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

12、(得无异乎?)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3: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

13、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分析: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答案: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检测练习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1.曾子之妻之市,其

14、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韩非子)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3.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 ,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4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ng显现)于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5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