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体育职业学院上海体育职业学院 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体能训练方向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体能训练方向)) 重点专业建设方案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一、一、现状现状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上海体育职业学院于2007年12月1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文批准转型成为 一所全日制的高等体育职业学院从 2008 年起向社会招收全日制高职生,现已 达到 1500 名在校生的规模学院目前共有教职员工 521 人,其中教练员 170 人, 一线运动员 746 人,二线运动员 100 人学院共有梅陇、莘庄、东方绿舟、水电 路四个校区,学院总部位于梅陇校区,下设六个运动训练中心,担负着代表上海 参加全国 19 个运动大项目,184 个运动小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任务 可用于教学用的场馆包括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篮球馆、手球馆、体操馆、身 训房,为体能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详见表 1 表 1学院目前已有的主要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主要设备主要功能规模(m 2) 教学资产(万元) 地点 田径场田径实训装备田径实训17275526莘庄 室内田径场田径实训装备田径实训70862409莘庄 自行车场自行车实训馆场地车实训15841.61272莘庄 举重馆举重实训装备举重实训1832191莘庄 身训馆身体训练设备身体训练529236本部 篮球馆篮球实训装备篮球实训29482288本部 手球馆手球实训装备手球实训2627.26446本部 体操蹦床馆体操实训装备体操实训5056.70161本部 武术训练馆武术实训装备武术实训1804166本部 击剑馆击剑实训装备击剑实训861.82234本部 游泳馆游泳实训装备游泳实训21138132绿舟 羽毛球馆羽毛实训装备羽毛实训331923绿舟 乒乓球馆乒乓实训装备乒乓实训776027绿舟 排球馆排球实训装备排球实训663831绿舟 (二) 师资队伍建设 2008 年 12 月 6 日, 由我院牵头, 联合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 上海韦德健身管理有限公司、星之健身管理有限公司、威康健身(上海)管理有 2 限公司等共九家单位申请成立了上海市体能协会(英文名称: Shanghai Strenght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缩写:SSCA) ,依托协会整合资源, 致力于将美国体能协会 NSCA 先进的体能训练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架起桥梁,为 我院进行体能专业的特色学科建设培养和挖掘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一个 稳定的平台。
目前,学院在体能专业方面的师资人员共有 18 人(其中高级职称 7 人, 中级职称 7 人) ,全部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在师资方面的优势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拥有丰富的竞技运动训练资源,大量优秀的一线教练员能为高职生的 培养提供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培训 第二,有大量深入到一线运动队中开展训练监控的科研人员,在提供保障与 研究工作的同时,可为将来建立专业教材和特色课程积累大量的素材 第三, 依托体育医院和体科所的运动康复专家, 以深化体能康复训练为抓手, 建立以体能康复训练为特色的重点实验室,培养这方面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第四,利用体能协会的平台,最大程度的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能训练的发展和 培训手段,将最新的体能训练知识引入我们培训课程之中 (三) 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面, 我们一方面在考虑引进高级或有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同 时, 更注重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专业学术力量为我院教师提供各种业务学习机 会、 加强研究指导、 组成新老结合的研究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和各种形式的研讨会, 以促进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同时我们还通过横向联合,发挥上海地区高校集中 的地域优势,引进智力通过与本地体育院校进行人员交流、共同培养研究生等 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开拓研究视野,提高教学的本领。
通过各种形式的 继续教育手段(如:进修、科研人员互访、参加各种专业性学术会议、攻读高级 学位等) ,积极改善教学和科研环境 (四) 技术服务 目前,我院体能训练专业下设体能教研组,教研组共有 5 名专职体能教练, 其中有 1 名已经拿到美国体能协会 CSCS 教练员证书从 2008 年起,体能教研组 3 开始为我院一线运动队提供身体训练服务,服务的运动队包括了击剑、游泳、排 球、羽毛球、女篮等项目 此外,我院还依托我院体育医院、教培中心以及体科所的资源,利用科研人 员下队服务建立的运动员机能评定体系,积极安排高职学生参与运动生理、生化 指标测试的实践中, 使运动训练的场馆和测试评估的实验室变成职业技能实操授 课的主战场 二、二、近两年建设目标与具体建设项目近两年建设目标与具体建设项目 根据我院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体能训练方向建设规划, 结合我院办学的 实际需求,根据市教委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的要求,该专业方向建设的目标是 为该专业今后建设和发展,在教学基本实施设备、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 面进一步夯实基础,为把体能训练方向建设成为符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 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特色鲜明,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职高专特色专业打下坚实的基 础。
具体包括: 1、重点建成仿真与真实职业环境相结合的、产学一体化的校内实习实训基 地 2、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 中外兼有的专业教师队伍 3、坚持并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方 向的课程体系 4、建立起完善地中外合作办学体系 5、努力将本专业打造成世界唯一、国内一流的、有影响的高职专业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原则和运行模式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遵循 “环境真实化, 功能社会化, 人员职业化”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内容、进程和 建设负责人,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践 教学工作的工作机制,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统筹、协调管理与建设 建设真实或仿真实训环境在学院原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 4 完善真实或仿真的校内实训环境建设, 各实习实训场所的环境布置与设备配备按 照行业体能训练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标准执行,达到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要 求具体情况如下:在校内成立“上海体育职业学院体能实训室” 、 “体能训练测 量专业实训室”与“体能训练专用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全方 位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以实训室为中心,将校内其它实验实习实 训场所纳入其中,统筹安排、协调管理,建成一个立体化、综合性、服务于全民 健身的体育产业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形式,以学生实践能 力的培养为重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实验实训、专业 项运动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与顶岗实习等合理衔接, 按照基本技能、 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3 个层次, 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关节中,做到实训目标具体化、 实训过程规范化、实训项目系列化 1.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建立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其中,实训室和专业场馆每周 课余向学生开放 30 小时以上,网球场和篮球场则全天候开放,为学生专项运动 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在原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进一步扩建校内 实训基地,优化实训环境,合理统筹安排,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保证实训教 学的效果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本专业与上海韦德健身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星之健身管理有限公司、威康健 身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等 5 家体能训练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计划在此基础上新建 3-4 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上海射击射箭运动中心、上 海田径运动中心、上海球类运动第一中心等同时,深化与各合作体能训练行业 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订单式”培养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合作,让学生在完 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二)师资队伍建设 1. 专业带头人培养 将杨涛、 王爱斌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 安排他们参加各项专业技能培训、 5 学术交流、国外进修,要求他们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各发表 1-2 篇专业学术论文, 主持完成市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1 项以上,进一步扩大在本专业领域的影响;到 2013 年底,培养市级专业带头人 1 人,并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能站 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行业最新技术动态,把握专业技术发展方向 2.骨干教师培养 到 2013 年底,共培养骨干教师 5 名按照学院具体的选拔标准,从合格教 师中选拔优秀者作为培养对象;为骨干教师指定导师,加强其教学能力和实践指 导能力的培训;以课程建设带动骨干教师的培养根据本专业教师现状,拟将仇 凯凯、黄霏霏等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对培养对象,要求在行业、体能训练行 业相关企事业单位有技术兼职;能担任优质核心课程负责人;在专业核心期刊上 发表 2-3 篇专业学术论文,参与完成市级以上应用技术研究课题 1 项;有丰富的 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有较全面的把握。
此外,每年定期派遣骨干教师赴境外进修学习,使他们始终能 掌握世界体能训练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最新的教科研成功和能力 3.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聘请 10 余名具有体能训练专长的体能训练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现场专家 作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相对稳定、素质优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 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很强实践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激励、 淘汰机制, 使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从聘任到管理都走上制度化、 科学化的轨道 进一步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使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 33.3%;继续聘请体能训练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等现场专家积极参与国家职业资 格《体适能教练员》证书的研发工作,以及《体能训练测量学》 、 《体能训练管理 学》 、 《体能训练计划制定概论》 、 《体能训练营养学》等课程教学与教学研究,再 聘请行业体能训练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内的专家以及国外专业加强对体能训练 方向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在专业教材开发、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同时,聘请国外本专业的专家、资深教练来院进行短期讲学、专题讲座、 学术研讨、合作科研等活动,保持本专业办学与世界体能训练行业发展始终同步 发展和提高。
利用“外智” ,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为本专业的专兼 职教师创造在“家门口”学习提高的机会 6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项目建设目标 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不断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以岗位技能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专业课程体 系;形成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和职业素养训练为核 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将职业资格与行业技术认证考试内容融入其中,保证实践 性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理论实 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在职业道德、专业技 能、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2.项目建设内容 ① 不断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在重点听取行业专家、体能训练行业相关企 事业单位代表和教师调研意见的基础上, 在美国体能协会的指导下对体能训练职 业岗位进行分析,形成论证报告,明确具体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发展 动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经过系部、教务处、院学术委 员会“三审”制度;优化不模块化课程体系,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习态度、 职业素养、身心健康的培养;以专业方向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为 基础组织教学内容,组成模块化课程内容,实行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教 学环节的学习,对将来的职业岗位非常熟悉,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② 系统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分为 4 个阶段:第一阶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