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才会有“糖”吃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883901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舍得”才会有“糖”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舍得”才会有“糖”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舍得”才会有“糖”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舍得”才会有“糖”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舍得”才会有“糖”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舍得”才会有“糖”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舍得”才会有“糖”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舍得”才会有“糖”吃淮安市实验小学 葛恒丽 近日,在德育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个教师儿子生性调皮,不好好学习,最要命的是干啥都偷懒,舍不得付出与投入。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父亲特地给儿子买回了17块糖果,让他把糖果分成、和三份,其中这份作为奖励送给儿子。另外,又给了儿子1角钱,说是预先支付的解题奖励。孩子捏着1角钱苦思冥想:17无论如何不能被2、3、9整除呀,要是再有1块糖就好了。他望着手中的1角钱,眼睛一亮:拿钱先买1块糖果加进去,不就可以分成9块、6块和2块了吗!多出的1块“完璧归赵”。难题迎刃而解了。父子俩都很高兴,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这下你该明白了吧,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你必须舍得。你

2、若舍不得将自己手中的钱换成糖投进去,你就无法解开这道题,也就得不到比你投进去多数倍的糖果”是啊,“舍得”才会有“糖”吃!解题如此,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一直以来,老师已习惯于在课堂上不停地提问,学生无休止地回答;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无限虔诚地听;教师随心所欲地评,学生无可奈何地接受。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们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也逐渐明朗起来,我们教师代替不了孩子成长,同样的,也代替不了孩子们的思维,把课堂还给孩子们,把成长还给孩子们。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重新审视课堂教学中的“问”“讲”“评”。一、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不断

3、地提出问题,但是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和被动地思考,在问题面前有一种被“审”的感觉。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因为这的确是他们自己的疑问,这些问题也往往能给课堂注入活力。就数学教学而言,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并喜欢提出问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增强课堂的有效性。1、创设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经常指责学生,课堂气氛就

4、会趋于紧张,学生感到压抑,必然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更是无从产生。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又要设法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亲切自然,坚持鼓励为主,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同时教师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力争提出问题。 在本学期的半日听课中,听了两位老师的同一节课“小数和复名数”。对于“3盒”这样的数量是不是名数这一问题,他们在预案中都把它作为难点。在课堂上,甲教师生怕学生不理解,讲完“名数”后立即问:“3盒”是名数吗?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是的”,教师立即纠正:“不对,3盒不是名数。”接着又是一番不厌其烦地讲解。乙教师呢?在介绍完什么是“名数”后,设

5、计了让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名数这一环节。组织学生汇报时,很多学生说出了不同的名数,这时,一学生举手问:“老师,我想知道6幢楼房的6幢是不是名数?”乙教师随即把这一问题抛向全班同学并组织讨论,学生研究起来特别带劲,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解决了问题。也难怪呀!这一问题来自于他们同伴中间,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在后来的单元测试对该知识点的考查中,甲教师任教的班级正确率仅有42.8%,而乙教师任教班级的正确率高达92.8%。反思两位教师的教学,乙教师不仅得益与同桌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更得益于她一直以数学日记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学生把她当作朋友,在朋友面前还会不敢问吗?2、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会

6、问 有了问的胆量还不够,有的学生不知道问什么、怎么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会提问题。 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提问,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放“样子”,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发现并学会提问的方法,促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生出问题来。 同时,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听名师讲课一书中收录的马刚老师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课,就是很好的典范。课前简短的师生交流(谈旅游经历)为接下来学生的提问作很好铺垫。课始,出示“主题情境图”“你们看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学生由这幅情境图提出了很多相关的数学问题。 另外,对于

7、“不懂就问”的行为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力争以点带面,引导孩子“问”在疑难处。二、把“讲”的权力交给学生 中国古代教育著述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就决定了“讲”的权利只属于教师,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教师的角色已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走到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者意识到“让”权的必要性,努力给足时间、创造空间,把“讲”的权利让给学生。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九年教育义务六年制苏教版第九册课本第59页的思考题“学校准备给参加长跑的同学每人发15枝铅笔作纪念。但这天有4人没来,结果每人多发了2枝,还剩6枝。原定参加

8、长跑的有多少人?”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讨论,都会解答:(1546)24=31(人),但有一位同学的解法就不同了:(152)462=31(人),可是他说不出道理,数学课上的几名“活跃分子”冥思苦想后还是摇了摇头。已临近下课了,但这位教师还是把机会留给学生:“他的解法跟大家的不一样,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非常了不起!可是他一时说不出理由,老师也没看明白。课后你们再讨论讨论,看谁能弄明白算式的道理。” 课间,就听叽叽喳喳地围了一群孩子到我们的办公室。“老师!我弄明白了!”。“我也弄明白了!就是”“我们也明白了!”看得出这位教师很欣喜,当即宣布:“那你们就选一名代表讲给我们这几位老师听听吧! 一名学生大

9、大方方地讲了起来:我们用的是假设的思路,假设这4人也来了,而且让每人都多发2枝,那么就要再拿来:(152)46=62(枝),这样就能保证所有人都多发2枝。原定参加长跑的人数就是:(152)462=31(人)”思路如此清晰,语言如此简洁!老师们不失时机地夸了这些孩子爱动脑筋、勤思考。这位老师还不肯罢休:“好样的,走!到教室给同学们讲一讲!”师生相拥着向教室走去 我们的学生真的很了不起给他们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给足他们时间,给他们交流、讨论甚至于争论的空间,精彩就会在课堂中生成。三、把“评”的权力让给学生 以往的教学评价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是非对错全由老师评判,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仅仅是

10、被评价对象。这种单方面的、直线式的、孤立的评价,使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尤其是自评和互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和同伴的表现有着自觉、能动的反应尽管程度不同、范围有限。这些反应往往稍纵即逝,学校生活中丰富的活动,将很快淹没这种内在的评价反应。相反,如果学生及时参与评价活动,这种反应就能被加强和发展。学生参与评价活动,不仅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还能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 1、给予学生评价的机会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引导学习伙伴给予

11、评价,“你认为他的想法怎么样?”“你觉得他的方案可行吗?说说你的观点。”这种评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小组内的同学对本组同学的合作情况给予评价。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反思型的数学日记,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表现进行评价。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等,只有他自己最了解。通过回忆、重温或反思活动情景,强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自卑心理。 2、加强对学生评价的指导 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形:互评时总会说别人的不好,自评时总说自己的好,这说明学生还缺乏一种正确的评价观,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

12、当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作为评价,首先要能努力做到实事求是,然后再能从态度、合作精神、求异思维、以及对集体任务完成的贡献大小等方面评价同学,并且还要能够正确地对待同伴的评价,不骄傲,不气馁,不嘲笑,不嫉恨。既要真情实意地“为你好”地评价他人,被评价者也要心存“为我好”的感激之情。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无限的宝藏,都能激发出无比的精彩。作为一名对课堂拥有“分配权”的教师,能否有效地将潜在的宝藏转化为现实的精彩,关键在于是不是“舍得”将我们早已习惯的而且拥有绝对“统治权”的讲台,让出一部分给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和我们一起更有效地使用这个讲台

13、。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让出“问”、“讲”、“评”的权力,课堂教学将会更真实、更有效、更精彩。(本文发表于教育艺术2005.10)确 定 位 置淮安市实验小学 葛恒丽 执教 戴 铜 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P4951。教学目标:1、在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2、给定一个方向(东、西、南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培养学生的空间方向感。教学准备:用数码相机到学校周围拍一些典型的单位或建筑及学校校园的照片;一、情境导入1、启发谈话: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学校的周围有哪些你所熟悉的

14、建筑或单位?(淮阴中学、时代购物中心、第二人民医院、港务处、清宴园、少年宫)师:小朋友们平时真爱观察,对我们学校周围的环境这么熟悉!【评析:用简短的谈话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环境,一句简单得体的夸奖增进了情感交流,更鼓励了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的好习惯。】2、揭示课题:师:(师板贴学校照片)如果学校在平面图的这个位置,你能指出它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吗?生: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师:对!绘制地图或平面图时,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师:你能确定这几家单位在平面图上的位置吗?(出示学校附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的几家单位的照片。)生上台板贴北港务处锦江花苑淮阴中学我们的

15、学校 城中医院师:说说学校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是什么地方。(同桌的同学互相说说。) 【评析:将生活中的事物“搬”到平面图上,既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了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也为后继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小朋友们根据生活经验,都能准确地确定这几家单位在平面图上的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二、探究新知1、小组讨论认识“东北”方向师:(出示谈话中的其他照片)想一想,时代购物中心在我们学校的哪一面?同桌相互说一说。(学生们认真地说着)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生1:时代购物中心在我们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生2:时代购物中心在我们学校的东面偏一点北。生3:时代购物中心在我们学校的北面偏东一点。师:小朋友们说得都不错,时代购物中心在我们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我们就说时代购物中心在我们学校的东北面。师:谁能来确定时代购物中心在这幅平面图上的位置?(生上台板贴。)师:你为什么把它贴在这儿?生:因为时代购物中心在我们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也就是在我们学校的东北面。(师板书:东北)师:真棒!请小朋友们看着平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