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虚词专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878323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实虚词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言实虚词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言实虚词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言实虚词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言实虚词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实虚词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实虚词专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11一轮考前文言实词专题指导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1、 字形分析,看形推义。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归园田居)“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有“罗(网)、罟(网)、罩、罹”等。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

2、是“第二次”。(徐)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

3、”、“富贫”、“穷达”。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赂”。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晏子治东阿)、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危乎高哉!(蜀道难)亡去不义。(鸿门宴)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危”为“正”义,成语有“正襟危坐”。“亡”有“逃跑”义,“北”有“失败”义,成语有“追

4、亡逐北”“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败北”等。韩轨遂投城遁走(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我们判断。如: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

5、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愿陛下矜悯愚诚。(李密陈情表)其一犬坐于前。(狼)“愚”:例中作主语,我;例中作定语,我的。例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不行。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出主语。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定语),词性应为表谦敬的名词。例,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又如“为之”这一结构中的“为”,是介词,还是动词?媪之送燕

6、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例“为之”后是动词“泣”,“为”为介词。例“为之”后是名词“所”,“为”为动词。因此,其区分格式应为:“为之”动词为:介词;“为之”名词为:动词。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这两题每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

7、振”通“赈”,应译为“救济”;“罢”是通假字,通“疲”,应译为“疲乏、疲惫”。根据前后文,“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就要考虑通假。“民罢于征发”,如果按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老百姓不可能停止“征发”,那是当官的权力。因此要考虑通假。过秦论(中)有:“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论积贮疏有:“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6、熟悉传统,掌握常识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2004福建卷第

8、11题D项)“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太后新用事”。要注意掌握我国古代有关的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及其变化和年龄、时间的特定称谓。以官职的任免为例: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表任命的:授、拜、除、封。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表恢复的:复、还。表辞官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11一轮考前文言虚词专题指导

9、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 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

10、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1、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文言虚词积累一、而r(1)、代词。1、你。例:余知而无罪也。2、你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

12、“并且”。例:蟹六跪而二螯2、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例:图穷而匕首见3、表示递进关系。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5、表示修饰关系。例:弃甲曳兵而走 吾尝终日而思矣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8、表示目的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ni名词。才能。通“耐”。例: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二、何h(1)、代词。表示疑问。1、什么。例:大王来何操?2、哪里。例:豫

13、州今欲何至?(2)、副词。表示反问或感叹。1、怎么。例:何不试之以足?2、这么。例:妇啼一何苦!3、多么。例:开国何茫然!三、乎h(1)、助词。语气词。1、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例: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2、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表示揣测。相当于“吧”、“呢”。例:或能免乎?4、表示停顿。例:众言同,于是乎书。(2)、介词。相当于“于”。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旦余济乎江湘。 四、乃ni(1)、代词。1、相当于“你”。例:今欲发(发兵)之,乃肯从我乎?2、相当于“你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副词。1、竟,却。例: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仅,只。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3、于是,就。例:陈涉乃自立为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4、才 。 例: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5、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五、其q(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例: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主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作定语)2、第一人称代词: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2)、副词。1、表示推测

15、。相当于“大概”。例:吾其无意于人世矣!2、表示商量。相当于“应当”、“还是”。例: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其孰能讥之乎? 日行千里,其谁不知?4、表示祈使。例:而其无忘乃父之志(3)、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也?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其若是,孰能御之。(4)、助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六、且qi(1)、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并且。例:河水清且涟漪。 四体康且直2、表示递进关系,况且。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且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 3、表示让步关系,尚且。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2)、副词。1、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2、将要。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出,火且尽。3、暂且,姑且。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3)、助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