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877832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第28页 共35页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网络】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

2、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

3、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一限制成分就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此考点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命题落点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有时给出一个词的多种意义,让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让比较各句中共有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古今异义的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偏义复词,常见通假字,单音词和复音词,异读词,活用词。

4、【典例精析】例一、(2005年湖南卷第11、13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

5、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

6、,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游其家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责怪,责备 D而脱缪尤多通“谬”,谬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

7、素志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注重考查对词语的意动意义的掌握。A、B、D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是正确的。C句中的“怪”解释为“责怪、责备”,一是不合理,作者无法去责怪、责备当时的人们;二是与上文语意不连贯。上文说作者读了韩愈的文章后觉得好到了极点,然后自然对这样的好文章当时的人们竟然从未提起感到奇怪、不解,所以这里的“怪”应当解释为“感到奇怪”或“以为怪”(意动用法)。第2题是考查考生对古今异义词的准确辨别。古今同形而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如果辨别不清,盲目用今义去解释文言文中这样的

8、词语,就会造成对文章意思的错误理解。A项的“斯文”的在文中是两个词,“斯”是指示代词“这些”,“文”是“文章”;在现代汉语中,“斯文”是一个词,意思是“文雅”,比如“他说话挺斯文的”。古今意义不同。B项的“上下”在文中作动词,意思是“使之上使之下”,也就是支配、操纵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上下”是个多义词,可以表示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动作,可以表示程度的高低,也可表示大致的数量等。古今意义不同。D项的“势利”在文中是两个词,“势”是“权势”,“利”是“利益”;在现代汉语中,“势利”是一个形容词,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比如“势利眼”。古今意义不同。C项的“磨灭”,在文中和在现代汉语中

9、都是“(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的意思,古今意义相同,故选C。答案:1C2C例二(2003年全国高考卷第1l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解析解释实词在文中的意思,一定要联系语境,结合平时课本中所学过的常见意思,逐项排除,最后作出合理的推断。A项中的“讽”为“委婉地劝告”。B项中“哂”在古文中最常见的意思就是“讥笑、嘲笑”,在此句子中解释得通。C项中的“遇”应解释为“对待”。D项这句是说到了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他(采取措施)坚决制

10、止作奸犯科的官吏。“务”此处很明显作“致力”解释。此题主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理解比较重要的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对四个选项中的加点实词不明白意思,或是对其中绝大多数的实词意思不明了,于是乱选;二是对几个实词的常用意思有所了解,但对实词所在句子的句意不了解,当然也只有乱选瞎猜了。其实,此题考查的“讽”“哂”“遇”“务”四个实词,高中语文课本或读本中都有涉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所以“功夫在课内”,要学好课文;在解题时可以回忆这个词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是怎

11、样解释的,然后结合语境进行推断。答案:C【常见误区】一、按照今义理解古义。如对“当尽力于斯文”一句中“斯文”理解为“文雅”。二、以常用意义来解释活用意义。如将“因怪时人之不道”一句中的“怪”理解为“责怪”。三、按照常用意义来理解偏义复词。如将“刺诸县短长”中“短长”理解为“短处与长处”。四、按照一般字的意义来理解通假字的意义。如“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一句中的“缪”是通假字,通“谬”,谬误;而不能按“缪”的意义来理解。【基础演练】一、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1 A沛公不胜杯杓:禁住,能承受( )B上下同欲者胜:取得胜利C何可胜道也者:尽D真黄山绝胜处:优美的E数石之重,中

12、人不胜:获胜2A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 )B连辟公府不就:同“避”,躲避C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同“避”,躲避D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张开3 A天理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同“影”( )B屈平既绌:同“黜”,被罢免C此五霸之伐也:讨伐,征伐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验应二、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两项是4 A直前诟虏师失信( )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D俄匀谢玄淮上信至E信造化之尤物也5 A东郭先生将北适以干仕( )B哭声直上干云霄C不从车乘,不操干戈D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E理民之干优于将略6 A一出门,裘马过世家( )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C会贤士大夫少府赵禹过卫将军D

13、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E求,无乃尔是过与参考答案一、1E(胜,能承受) 2B(辟,征召)3C(伐,功业)二、4B、D(这两个“信”都是名词,都是指送信的人。C项“信臣”,忠臣;E项 “信”副词,确实)5A、D(都是动词,求取之意。B项“干”,冲犯,D项读gn,才干)6B、C(都是拜访之意。A项,超过;D项,经过;E项,动词,责怪)第二节文言虚词【知识网络】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

14、,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2辨

15、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3联系古今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4注意特殊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