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精评精析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872787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精评精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精评精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精评精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精评精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精评精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精评精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精评精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精评精析(山东卷)(一)总评:一、注重基础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语文试题要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因此,今年语文试题十分注重对考生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考查。在第一大题中,重点考查了常见字的字音、字形、实词虚词成语的运用、标点以及病句辨析等。这些考点所选用的试题材料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不陌生、不冷僻、不刁钻,是考生应该掌握的。二、稳中求变,考查全面。在考点、试卷结构稳定的大前提下,追求变化。同一个考点,同一个题型,也要在表现方式追求不同。如第1题考查读音,2012年问的是“加点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而今年则是“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相比较比去

2、年相对容易一些,考查更加直观。还有第2题字形题考查,去年问法是“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而今年的试题则是“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很明显是在刻意地变换形式,同一考点同一题型,问法不同,呈现方式不同。其它许多试题也都有这一特点。即给学生面貌一新的感觉,也要求学生更全面地复习备考,要能接触到各种题型。去年考查了近义词的比较,今年则没有直接考查这一知识点,而化解在了第2题字形题与第3题词语的运用题里,同时把原来的专门考查成语的试题里也加入了实词虚词的运用,这样就可以多出一道题,今年特别考查了标点,这种安排使得知识点考查比去年更加全面,题量不减,考点更多,更加基础。 第I卷(共36分

3、)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校订(jio) 戛然(ji) 佝偻病(gu) 自怨自艾(y)B降服(xing) 惊诧(ch) 超负荷(h) 流水淙淙(zng)C奇葩(p) 胴体(tng) 拗口令(o) 三缄其口(jin)D称职(chn) 谄媚(chn) 一刹那(sh) 良莠不齐(yu)答案解析:A B淙cng,C胴dng,D刹ch 考查面很广,双音词、三音词、四音词,贴近生活。读音方面,多音字、形声字、易误读字。尤其形声字中字的声旁与读音的声母完全不同,最易误读。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山上有许

4、多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故有领土,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是清楚的。C作为一位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他不单给孩子们上课、辅导,还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D对峙的双方情绪激动,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免了起暴力事件的发生。答案解析:C A要注意“胜地”与“圣地”的不同 B要注意“故有”与“固有” D箭拔弩张出题巧妙,模糊性强,把错别字藏在句子当中,更接近生活实际,但也增强了辨析难度。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

5、放弃专业学习。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答案解析:B A侧目:眼睛不正视对方的意思,形容敬畏。也指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愤恨。 C如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D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最近两天,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的日平均气温达到了入夏以来的最高值。B新民丛报虽然名为“报”,其实却是期刊,是梁启超等人于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曾产生过较大影响。C在市场竞争日益激

6、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 D新鲜大米,手感滑爽,米粒光洁,透明度好,腹白很小(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做出的米饭清香可口。答案解析:B A最后一个顿号应改为“及”C注意带有疑问词的陈述句,非疑问句 D括号补充注释,注释谁就紧跟谁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

7、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试题评析:病句六大设题点,本题考查表意不明、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三个,题型明确,常见。答案解析:C A表意不明,注意“数量词+领悟属性定语+名词”造成的歧义 B介词使用不当而主客颠倒 D典型的主宾不搭配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选文评析:选文是一篇谈论中国文化艺术美的论说性文章,以“静寒境界”为主题,语言精简、深刻隽永,韵味浓郁,观点深刻,层层剖析,很好地诠释了中国艺术美中那种独特的“静寒”之美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 较去年围棋与国

8、家相比,选文更加优美、深刻,更加体现中国文化艺术魅力。着重考查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对文本的分析概括的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6.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解析:审题思路:找到原文信息,一一比对。原文:第一段: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解析:原文信息:第一段: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

9、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第二段开头: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解析:原文信息:第二段开头: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第三段: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

10、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解析:原文信息:第四段: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第二段开头: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7.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解析:原文信息第二段中间: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考

11、查对原文内容的概括能力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解析原文信息:第二段中间: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考查对原文内容的概括能力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解析:原文信息:第三段: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

12、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解析:原文信息第四段: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

13、一项是A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解析:这是对文章内容取材与主题的分析与理解。B.第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解析:评介例证的作用:证明文章观点。原文信息第四段: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

14、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解析:违背常识,强加因果。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解析:第五段信息: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采之可茹

15、 茹:吃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C.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D. 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解析: B秀,原句为“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秀,原意指庄稼开的花,在文中是诸峰竞秀,所以解释为开花,显然不对,“竞秀”应为“相互比美”,竞,比赛,秀,美丽。A茹, “茹毛饮血”“含辛茹苦” ,茹,吃C被,通披,覆盖,常见文言实词D狎,本有接近、亲近之义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因号之为“匡山” B.蛟龙潜于其中 不如因善遇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可挈尊罍而饮 D.今乃以看松名庵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解析:A因:趁 B于,在;比C而,表承接;却,表转折D乃,于是,就;竟常见文言虚词,难度不大。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前有“山多髯松”)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