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870320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历史中考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3历史中考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3历史中考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3历史中考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3历史中考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历史中考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历史中考复习提纲(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中考复习提纲修订稿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概述】北京人反映出中国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呈现出文明曙光;原始文化遗址龙形图案,体现了中国早期文化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和阶级逐渐萌芽。【历年真题】(2010年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题第19题):较早种植水稻并居住于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的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2011年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题第19题):“通大川,决壅(yng)塞,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的历史人物是 A黄帝 B尧 C舜D禹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知道北京人的特征,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1、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保留猿的体质特征,直立行走,能够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2、(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2011课标增加)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1、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会制造、使用磨制石器,日常生活中使用陶器,培育出最早的农作物-粟,半坡人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2

3、、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培育出我国最早的水稻,居住干栏式房屋。河姆渡聚落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3、通过一些遗迹的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炎帝与黄帝:炎帝与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帝号“神农氏”,相传他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等,炎帝与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后来双方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战后炎帝归附黄帝,双方走向联合

4、,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单元概述】公元前21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夏商周时期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和立法制度为代表的灿烂的青铜文明;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是时代,地主剥削农民的新型封建生产关系开始确立;各国大力发展生产掀起改革的风潮;在思想领域形成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历年真题】(2010年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题第29题)“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之首的伟业。”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就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

5、宋襄公 D楚庄王(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题第19题)“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其中“周制”指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夏朝,标志着国家的产生,最后一个王是桀。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殷,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攻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分封制:1、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控

6、制全国。2、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3、分封制受封的主要是哪几类人?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4、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定期朝觐、纳贡和服役。5、作用(评价):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6、分封制的演变历程:西周时诸侯国众多,战国时期七国纷争;秦国统一,废除分封制。第七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前476年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原因),几个大的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

7、侯国的支配权(目的),乘机争霸,出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2、齐桓公称霸: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富强起来(称霸的条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援助受游牧民族攻击的中原小国,与中原诸国联军伐楚抑制其北上(过程)。公元前651年,葵丘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其霸主地位。3、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前221年(时间)。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它们与原有的楚、燕、秦并称“战国七雄”几个大国之间经常展开激战。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

8、,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效率提高,个体生产代替了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个体小农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目的:变法图强3、指导思想:法家思想4、内容:a富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 b强兵-奖励军功;c、加强中央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5、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社会改革的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改革又是曲折的、充满阻力。(言之成理即可)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1、甲骨文:商代刻在龟甲、兽

9、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叫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这些文字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2、青铜器: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商朝留下了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其气势宏大,工艺高超,体现了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1、孔子及其思想: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爱人)和“礼”(加强个人修养,使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治国上“为政以德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孔子的言论由其弟子整理为论语一书。2、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

10、义。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在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3、老子及其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2011课标增加)4、诸子及其主张:墨家代表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代表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和“民贵”“君轻”思想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道家代表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法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各家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5、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的局面。所谓“诸

11、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等。(战国时期形成了思想活跃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各家相互辩驳,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第十一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李冰与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父子于岷江流域主持修建,使四川平原变成“天府之国”,都江堰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单元概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

12、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秦汉时期,个体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社会经济发展,文化高度繁荣,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丝绸之路加强了各族之间联系,中国与西方 贸易交往和文化往来日趋频繁。【历年真题】(2011年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题第29题):“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推恩令(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题第20题):“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A春秋 B战国 C秦 D东汉第十三课 秦帝国的兴衰知道秦始皇

13、和秦统一中国,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1、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30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咸阳。2、秦朝的暴政表现为:秦朝的徭役、兵役负担沉重,征收赋税繁重,刑法严酷。3、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和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4、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打败秦军,同时刘邦攻取了咸阳,秦朝灭亡。第十四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政治方面(1)最高统治者称“

14、皇帝”;(2)在中央设立太尉(军事)、丞相(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3)在地方废分封,立郡县。经济文化方面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以圆形方孔钱为通行货币;以小篆为通用文字。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目的: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民族关系方面修长城2、郡县制建立的意义或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而秦朝的灭亡是因为秦朝的暴政,与郡县制没有关系。表现:严刑峻法;赋税沉重;思想专制(坑儒)。第十五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西汉的建立: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又经过了四年的楚汉战

15、争。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2、文景之治: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2011课标新增)3、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4、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位治国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利于促进国家大一统格局形成。(2)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原来的王国被分割为许多小侯国,无力和中央抗衡,巧妙的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国势力。(3)强化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检查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地方: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