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869685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年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年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年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年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开头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例1(四川卷)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答案: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例2(辽宁卷)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

2、解题思路探寻】1.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例: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灯火的温情: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何好处?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溯源: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或回答“与下文形成对

3、比、为下文做铺垫”也可。阳台上的遗憾:文章首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何作用?答案:(1)铺垫作用(2)对照作用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泥泞: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答案:文章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

4、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二、结尾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例1(全国卷)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为: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例2(全国卷)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

5、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例3.(上海卷):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答案: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例4.(湖北卷):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案: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

6、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例5(北京卷):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答案: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 含而不露,韵味悠长。3.末段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例6(浙江卷):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答案: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表达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例7(四川卷):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收束全文?答案:卒章显志。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

7、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三、文中内容作用: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作用一般是:(1)过渡、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如:例1(江西卷)“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人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如: 例2乡土情结:“本文第四

8、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案: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3.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例3.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答案:“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例4.行吟阁遐想: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答案:特征:秀美,宁静。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四、线索作用 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如:例1(江西卷)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伤心”与文

10、本中的“忧愁”“焦灼”“焦虑”“忧虑”相呼应,它们构成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串起了文章的材料,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了文章主题。例2(福建卷)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答案:落叶既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也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着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五、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11、。如:例1(浙江卷)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分析乌米中“我”作用。答案:“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例2(辽宁卷)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答案:作者改为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六、环境作用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营

12、造氛围、衬托人物情感、烘托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或转换情节、突出文章主题等角度考虑。如:例1(安徽卷)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答案:景物特点是秀美、宁静。而秀美、宁静的景物的作用一般为:秀美的自然景物常蕴涵着人物的欢欣、喜悦,也可烘托形象的美好或伟大,还可以乐景反衬人物感伤、愁苦的情怀;宁静的自然场景可展示人物的闲适、恬静、安谧,也可烘托人物激荡的情感、涌动的遐思,有时还可以静衬动,动静相映,富有情趣。例2(宁琼卷)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是:烘托了自然环境的凄冷,为故事结局预设感伤基调,同时烘托出警察吉

13、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坚毅个性。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为:渲染两人无话可说的沉寂氛围,暗示了警察吉米内心的凄苦、矛盾;同时也为下文便衣警察的出现起到了情节转换的作用。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是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个角度阐发。如:例3(宁琼卷)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了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主题角度)通过犯人之口,侧面交代沧州牢营欺压、盘剥犯人的黑暗现实。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答

14、题要有九种意识1要有“作者”意识:答题时不能仅凭自己的想当然,要想到作者写这些语句,用这些手法是怎样的的用意,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要有主旨意识:从整体考虑出准确完整的答案。3要有形式和内容兼顾的意识内容:词义、语义、段的内容、层的内容和主旨形式: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人称使用、表现方法等4要有位置意识 词语的位置:一个词语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前后找到答案即可。 出现在文章(或语段)的开头:在总结语句意义的时候,要从领起的内容来总结归纳。 出现在文章(或语段)的末尾:如要解释相关内容,答案一般从上文找。如回答词语、语句的

15、作用或意义的话,应考虑,点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总结上文、照应上文。出现在文章(或语段)的中间部分:如要总结语句的含义,则可抓住相邻语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其中往往隐含着相关信息;如要分析归纳起作用,则一般要考虑它有无过渡作用,是否承上启下,是否领起下文。或与相邻的某些内容有怎样的关系,如对比、反衬、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关系。5要有修辞意识明问:明确问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暗问:泛泛问表现手法,作用或要求鉴赏。6要有结构意识:结构清,内容才明确,答题就会准确。7要有术语意识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呼应、总领全文 内容主旨:强化、升华、渲染、画龙点睛情节方面:悬念、铺垫、反差修辞方面:反衬、对比、夸张、生动形象 写作手法:象征、欲扬先抑、欲擒故纵、虚实结合、寓褒于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8要有具体全面意识:力求分析具体,把意思说清楚,不能点到为止。9要有文本意识:答题时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