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座考试经典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864098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讲座考试经典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学讲座考试经典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学讲座考试经典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学讲座考试经典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学讲座考试经典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讲座考试经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讲座考试经典(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v 一、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复兴的原因:v 1中国的传统学术与文化在上个世纪曾遭受重创,急需重新提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后v 2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表现在其思想文化上,而不是科学技术上;v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来源于人们思维模式的差异,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国学”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指的是日本本土固有的文化。v 1902年,梁启超、黄遵宪在中国首倡“国学”,并将之与“新学”、“外学”相对举。v 1905年,国学保存会成立,并创办国粹学报。 1906年,章太炎发起国学讲习会,其讲稿被整理出版为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19

2、22年,北京大学设立国学门 ,将国学定义为对中国文史哲的研究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研究院,“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本院所谓国学,乃取广义,举凡科学之方法,西人治汉学之成绩,亦皆在国学正当范围之内,故如方言学、人种学、梵文等,悉国学也。” v 国学=中国固有的学术以及研究中国传 统的典籍、学术和文化的学问。先秦学术的共同主题:重建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学派纷呈的原因:知识阶层在出身、学术渊源、为学方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所论之问题也有各所侧重 学派划分的原则:“舍其小异而求其大同”,只要在学术渊源、为学方法和学术观点上相同或者接近的,就可以归为一类,即所谓的

3、“一家”。刘歆的七略与班固的“九流十家”说: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荀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古人的名和字的关系:字有时反映了一个人的排行,排行的顺序:伯(孟)、仲、叔、季 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字的含义与名的含义有着相辅或相反的关系,“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相辅如褚遂良,字登善;诸葛亮,字孔明;屈平,字原;岳飞,字鹏举;:相反如朱

4、熹,字晦庵;韩愈,字退之;曾点,字皙;“仁”与“礼”的关系 “ 人而不仁,如礼何?”,仁是礼的基础。v “仁”的内涵:一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 二是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其为仁也已”;三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作风,“能行五者与天下曰仁”,即“恭、宽、信、敏、惠” ;四是爱人,“仁者爱人”;“仁”的实质: 教会人们如何去做人孟子的学说一是将“仁”发展为“仁义”,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二是将民本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是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其要点有三,之一是让民众有恒产,之二是省刑罚、薄税赋,之三是修其孝悌忠信。 五

5、派子弓一派、子张一派、子夏一派、子游一派、子思与孟子一派。荀子非十二子八家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韩非子显学v 荀子学说的核心“礼”庄子对于“道”的认识:1道的自然性。 2道的普遍性。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墨家与儒家的异同: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数导天下”。 吕氏春秋有度“先秦学派,不出两流:其倾向于贵族化者曰儒,其倾向于平民化者曰墨。儒者偏重政治,墨者偏重民生。” 钱穆国学概论儒家是一个纯粹的、统一的学术派别,墨家却并不是纯粹的学术集团,而是带有一定的帮会色彩。 韩非对于道家的批判与吸收:首先,韩非

6、把自然无为的“道”改造成支持君主专制的工具,“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 ;其次,韩非根据“道”的无为、虚静等特征,提出君主要“无为而御下”,“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 第三,韩非反对道家的“恬淡之论”,“人生必事君养亲,事君养亲不可以恬淡之人;必以言论忠信法术,忠信法术不可以恍惚。恍惚之言,恬淡之学,天下之惑术也”。 韩非对之前法家的批判与继承:1术法并用2善于用势3韩非的理想政治:“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

7、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民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凡术也者,主之所执也;法也者,官之所师也。”阴阳”的具体意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阴阳的区分主要是看阳光能否照射到;阴阳”的抽象意义:一是,阴阳是天地之中的二气,它们处对立统一的关系,其运动变化有自身秩序,如果失序则会产生异常的自然现象;二是,阴阳与远近、刚柔、男女等存在对应关系;三是,阴阳与五行、五味、五色、四时等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木为青色、火为赤色、金为白色、水为黑色、土为黄色;五行与四时:春属木对应东方、夏属火对应南方、秋属金对应西方、冬属水对应北方、四时属土对应天地四方(管子四时)。阴阳观念与五行模式的初步合流:邹衍的创

8、新“五德终始说”: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虞土、夏木、殷金、周火”;o 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公孙龙与名家之学。公孙龙之学的特色:“合异同,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名家的实质:着重讨论事物的“形”(属性)与“名”(概念)的关系纵横家的特点:“纵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者也。” (隋书经籍志)“纵横”一词的来源:苏秦,主张东方六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即合纵;张仪,主张秦国与东方的某各国家联合其他攻打其他国家,即连横。纵横家的事迹:多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书,无专门的学术著作。纵横家的特色1善于游说2多用历

9、史故事、寓言和谚语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吕氏春秋的学术特色1,以“阴阳五行说”为基本的理论框架2,以“道”为万物之本3以“法天地”为特色4,融合了儒家、墨家、法家的部分思想什么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流行于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的一种学术思潮,从表面上看,它假托黄帝、老子流行于世,但其实是一种以老子道家思想为出发点,另外吸收了部分法家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而成的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学说。 黄老之学的特点:把道家的无为和法家的法治相结合,倡导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政治理念 。汉初儒学不振的原因:1楚汉之争中儒家站在项羽一方:2汉初的统治者缺乏良好的学术基础儒家经学独尊的标志:一是,儒家经学由于官学的地位而得到广泛的传承

10、发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专门的学者队伍;二是,儒家经学的实质精神开始进入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皇族教养、官员选任、礼法建设上都开始发挥着指导作用。 经与经学:经”:本义为经营;后来代指典籍。经学的研究对象:诗、书、礼、易、乐、春秋 经学的影响:政治、思想、文化、艺术今文经学(用汉代隶书写成)、古文经学(用先秦篆文写成)经书文本的不同:古文经学尊崇周礼和春秋左氏传,而今文经学尊崇仪礼和春秋公羊传;l 研究方法不同:今文经学注重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之意 ,古文经学重视对经书中的文字、音韵、史料和制度的研究; l 学术思想不同:今文经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而古文经学提倡回归三代的王官之学;l

11、 推崇的宗主不同:今文经学推崇孔子,古文经学推崇古代圣王。西汉今文经学备受推崇的原因:一是,董仲舒阐发的君臣大义对汉武帝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利于维护皇权;n 二是,大一统思想很能够迎合统治者的口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n 三是,公羊学本身较隐讳,便于发挥,不同的时代可以作不同的发挥。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斗争1刘歆对今文经学的挑战:要求将左氏春秋、毛诗、古文尚书、逸礼等古文经列于官学,;2王莽对古文经学的支持: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学博身,被服如儒生”;根据周礼的记载,先后进行了改官名、改田制、改度量衡、改货币、改税收制度等政策 今、古文经学斗争的结果:今文经学保持官学地位,但其僵化的今文经学

12、教条已经不再为人们所信服;专注于文字训诂、制度考证的古文经学,赢得社会上的普遍传习,取得了实质上的胜利 。今文经学失势的原因:一是,与当权者的喜好以及择官条件的改变有关;二是,今文经文本身的原因也导致了它的衰微,其著作越来越庞杂、繁琐,而且注解也越来越隐秘,越来越荒诞;三是,今文经学讲灾异、谶纬,用迷信附会经义,其本身就失去了生命力,而古文经相对较朴实,从句读、名物、训诂做起,质朴 简约、通俗易懂,便逐渐代替了今文经。第四讲、魏晋玄学一、汉末魏晋时期的学术转变:1、玄学取代儒家经学2、佛教、道教充分发展,文学、史学、医学等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二、玄学的准备:清议清谈玄谈三、玄学的内容:1、名教与

13、自然之辩2、有无之辩玄学取代儒家经学的原因:经学内在的弊病:“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社会思潮的变化:1、知识分子用玩世不恭的态度以求能够在乱世中明哲保身;2知识分子对社会、政治、人生陷入绝望,用与儒家伦理道德相背离的、自命通达的方式去寻求心理上的安慰;什么是玄学:玄学:魏晋时期所产生的,崇尚老庄的一种社会思潮,是整个魏晋南北朝学术的统称。东汉选拔人才的方式:察举,由地方政府通过对本地区人物的考察和评议,自下而上的推荐人才; 征辟,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发现和任用人才 ;人物品评的盛行:清议”运动的目的:扼制宦官及其党羽任人唯亲的状况,使人才的

14、选拔按照公众舆论的品评来决定;“清议”运动的影响:“溯自汉代取士大别为地方察举,公府征辟。人物品藻遂极为重要。有名者入青云,无闻者委沟壑。朝廷以名治,士风竟以名相高;声名出于乡里之臧否,故民间清议乃隐操士人进退之权。于是月旦人物,流为俗尚;讲目成名,具有定语,乃成社会中不成文之法度。” 汤用彤从“清议”到“清谈”的转变1、社会对人才判断标准的变化2人物品评失去了原有的现实意义3、人们谈论的焦点开始转向幽深玄远的哲理玄学的内容:名教与自然之辩:王弼、何晏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名教自然相冥;有无之辩:王弼、何晏贵无论;裴頠崇有论;张湛至虚论;王弼、何晏名教本于自然:“自然”是

15、万物的根本: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为“本”、名教为“末”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名教与自然相冥王弼、何晏贵无论张湛至虚论“至虚论”的内涵:“若欲捐诗书、易治术者,岂救弊之道?即而不去,为而不恃,物自全矣。”“至虚论”的特征:仕隐兼修、身名双顾道教的规范化与创新:作为中国本土民间产生的宗教信仰,道教是由黄老道家、神仙方术、阴阳五行等多种思想融合而成的,其理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规范和创新;3、唐代科举制的完备:考生的来源:官学中考试合格的生徒;州县选送的“乡贡”;单独参加“制科”的考生。考试时间:每年的十一月考试的科目:常科: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字、明算、诸史等; 制科:由皇帝特别招募一些官员和名士单独考试,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考试内容:明经:注重考核两部儒家的经义,第一场为“帖经”,第二场为“经义”,第三场为“策论”(三个题目);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