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总复习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861404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常识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哲学常识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哲学常识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哲学常识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哲学常识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常识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常识总复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常识总复习特级教师 龚美兰龚美兰:政治特级教师,北京四中教研组长。多年把关高三文科班,政治学科获得北京市第1名的优异成绩。每届有近52%的毕业生考进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什么是哲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注意:(1)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世界观,而是整个世界是什么、是什么样的、能否被人们认识、怎样认识?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2)哲学的内容就是世界观,即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但哲学不等于世界观,而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3)哲学是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产生并随之发展的,又反过来指导哲学的发展

2、。具体科学都是某一领域的科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总的概括和总结。(4)哲学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还教给了我们看问题、做事情的总的方法,即世界观(原理)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些方法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在世界观原理指导下的根本的方法。【想一想】“哲学是具体科学之母”的含义?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注意:(1)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的唯物论(第一课)、唯物的辩证法(第二、三、四课)、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第八、五课)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人类社会。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2)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分

3、析人生,形成人生观(第六、七课)二、辩证的唯物论:解决的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问题,要求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主观和客观要具体的、历史的符合。1.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是对物质的反应,这是意识的本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的人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表现: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仅能正确反映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本质和规律。突出表现:改造世界。性

4、质:正确意识(主观符合客观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主观歪曲客观的意识)起阻碍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也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3)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反对从主观出发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反对否认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和夸大意识能动性的唯心主义。2. 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是有条件的,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不能创造、改造、消灭规律,但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或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为人

5、类造福。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规律办事。(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利用条件,改造世界,为人类服务。(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5)要求我们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主观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是党的思想路线。(6)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一定要保护自然,坚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6、即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三、事物的辩证法: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具有条件性。任何一个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3)联系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能臆造联系。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4)因果联系。必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但先行后续的联系并非都是因果联系可以案的前提、提高实

7、践的自觉性和预见性。(5)事物的整体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因此要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寻求最优目标,局部服从全局。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因此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想一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哲学含义。2. 事物是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发展是指向前、向上运动变化趋势。(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有创新精神,积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3)要看到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弄清事

8、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3. 矛盾即对立统一的原理: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对立性与统一性(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要求我们用矛盾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我们应该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例1:晋诗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宋代王安石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从哲学上看,王安石的修改否认的是矛盾双方的对立还是统一?应是否认统一。例2:“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的哲学含义。4. 矛盾同一性原理(统一性)即对立的矛盾双方统一于一个事物中,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应该创造

9、条件,促使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5. 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时时有、处处有。要求我们不要回避矛盾,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6. 矛盾特殊性原理:不同的事物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同一事物两个方面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分析问题的基础,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7. 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但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二者辩证统一:二者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3)要求我们要坚持由个

10、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认识秩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一般号召和个别相结合,树典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例1:“先试点,后推广”的哲学含义。例2:“万物莫不有对”和“万物莫不相异”体现的哲理是矛盾即对立统一还是矛盾普特关系?应是普特关系。例3:“白马非马论”否认的是矛盾普遍性还是特殊性?应是普遍性。9.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在复杂事物中,即多个矛盾存在的情况下,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解决了主要矛盾,其它问题就好解决了要求我们面对复杂问题,要抓重点、中心、关键,又要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反对“一刀切”。【想一想】“牵牛要牵牛鼻子”的哲学含义。10

11、.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在一个简单事物中,只存在问题的两个方面,其中的主要方面决定该事物的性质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主体和从属的方面。例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哲学含义。例2:“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哲学寓意是主次矛盾还是矛盾主次方面?应是前者。11.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依据的哲学原理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坚持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12.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的原理。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13. 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外部矛盾即外因,事物的

12、发展是事物的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起加速、延缓或改变事物状况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求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内因,对外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14. 事物发展状态的原理: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要注重量的积累;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注意:量变不只是事物数量的变化,还包括结构、排序的变化。例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3、”的哲学含义。例2:“防微杜渐”的哲理是对量的积累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例3:“过犹不及”和“正当防卫”的哲学意义。15. 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途径的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由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因此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又因为新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有一个过程,所以事物的发展又必然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又要有必胜的信心。16.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辩证法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四、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世界是否可知

14、?基本原理:1.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属于物质的范畴,但有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 2.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唯一动力、唯一目的、唯一检验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3)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科学理论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指

15、导人们的实践,改造客观世界。(4)要求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现象表现本质。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真象和假象都是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因而也都是客观的。真象是对事物本质正面的表现,假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表现。错觉是由假象引起的错误的认识。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这是两种不同水平的认识,有深浅程度的差别,但没有正确与错误的差别,是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两个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二者都来源于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5. 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两次飞跃的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伟大。要求我们要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6. 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原理: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要求我们对待科学理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7.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