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学案20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860697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  学案20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诗文阅读  学案20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诗文阅读  学案20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诗文阅读  学案20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诗文阅读  学案20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 学案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 学案2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20文言虚词学案目标1.系统整理、掌握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掌握高频虚词“之”“其”“而”“以”等。2.学会推断文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的方法。(1)广东卷考虚词,并不回避已考过的虚词,其中_、_、_、_等虚词考查频率较高。(2)广东卷考虚词,是把虚词的_和_同时考。(3)广东卷考虚词,主要采用选择题形式。选择题的每个选项都是由出自_的两句话组成。1“而”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而”字的关系:A并列B承接C递进蟹六跪而二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2)怎样辨析修饰、承接

2、关系说出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B承接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2如何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说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 不赂者以赂者丧:_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_ 秦亦不以城予赵:_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_3“焉”字用法辨析说出下列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焉用亡郑以陪邻:_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_

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 夫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_ 置杯焉则胶:_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4.“者”的代词、助词辨析请用上面的方法辨析下列句中的“者”是:A代词B助词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与”的介词、连词用法辨析请用上述方法辨析下列句中的“与”是:A连词B介词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竖子不足与谋()去时里正与裹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6“其”的语气用法辨析请用上述方法辨析下列句中的“其”所表的具体语

4、气。 朽车奔索,其可忽乎?_ 其李将军之谓也?_ 吾其还也_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_ 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_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7“其”“之”作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君将哀而生之乎:_ 失其所与,不知:_ 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_总结文言虚词推断技巧代入筛选法将虚词的某个义项代入句子中,挑选出最能使句子通顺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这是最主要的方法,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虚词。位置推断法有的虚词我们可以根据它在文中的位置来寻求它的规律。如“其”字,作代词一般用在动词的后面。如在句首。当句子无主语时,它就是作代词,做主语;

5、如句子有了主语,它就是语气副词。又如“也”字,在句末一般帮助肯定、疑问等语气;放在句中,一般帮助停顿、舒缓语气。至于“焉”,更不用说了。删换法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后句意表达受到影响的一般是介词。如“以”“者”等虚词,都可使用此方法。标志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判断句的标志是“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是“见”“于”“为所”,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是“是”“之”等。只要判断出其是哪类句式的标志,就可以找到它的意义和用法了。当然,推断只是推断,它只是一种辅助方法。确定其意义和用法,关键还得看具体语境

6、。听课记录:(一)课内专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题号1234答案(二)课外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

7、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1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A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B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C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D善遇之,使自为守2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B皆以美于徐公C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D他日,见于王3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旦暮望若来佐我A

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D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4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乃”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A无伤也,是乃仁术也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乃赏成,献诸抚军5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如因而立,善遇之A无恒产,因无恒心B我欲因之梦吴越C不如因而厚遇之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6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以假为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C君为我呼入,吾当兄事之D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题号123456答案(三)课外综合练阅读下文,

9、完成15题。陈大受,字占咸,湖南祁阳人。幼沉敏,初授内则,即退习其仪。既长,家贫,躬耕山麓。同舍渔者夜出捕鱼,为候门,读书不辍。乾隆元年,授编修。二年,大考翰林诸臣,日午,上御座以待。大受卷先奏,列第一,超擢侍读。四年,授安徽巡抚。初视事,决疑狱,老吏骇其精敏。庐、凤、颍诸府时多盗,有司多讳匿,大受定限严缉,月获盗五十辈,得旨褒美。淮南、北饥,发仓谷赈之。谷且尽,继以麦。又告粜江南、广东,且发且储。时频岁饥民掠米麦以食,有司以盗论。哀其情,奏原六十馀人。麦熟,禁造酒及大商囤积。又以高阜斜陂不宜稻麦,福建安溪有旱稻名畲粟,不须溉灌,前总督郝玉麟得其种,教民试艺有获。因令有司多购,分给各州县,俾民因地种植。事闻,上谕曰:“诸凡如此留心,甚慰朕怀。”是年,常州、镇江、太仓三府州被水灾,发仓治赈。江南旧多借堰圩塘,或有久废者,被水后尤多溃败,工钜费重,民力不能胜。大受出官粟借之,召民兴筑,计时而成。于江浦缮三合、永丰、北城诸圩,于句容复郭西塘黄堰,苏州、太仓疏刘家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