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辽宁卷语文含答案及评分标准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795585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辽宁卷语文含答案及评分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高考辽宁卷语文含答案及评分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高考辽宁卷语文含答案及评分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高考辽宁卷语文含答案及评分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高考辽宁卷语文含答案及评分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考辽宁卷语文含答案及评分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考辽宁卷语文含答案及评分标准(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审:新疆库尔勒第四中学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语文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

2、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

3、“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环境当作资源的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

4、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

5、自然环境,并努力建设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2. 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

6、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二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饿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

7、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周顗字伯仁,少有重名,神彩秀彻。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顗,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

8、官。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顗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固辞不受,帝诏不许。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对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顗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不加黜责。 顗宽裕友爱,弟嵩尝醉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烛投之。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顗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

9、、阮。” 及王敦构逆,温峤谓顗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曰:“君少年未更事。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协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既而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敦曰:“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帝召顗,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故副所望邪?”顗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或劝其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詈贼不绝,祈速杀敦。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

10、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五十四。 (摘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注】顗:y,多用于人名。乐广:晋贤士,晋书云其“名重于时”。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B复坐门生斫伤人 坐:因犯罪。 C. 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方:比拟。 D. 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5.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顗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3分)A. 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 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B. 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C. 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D. 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 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6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周顗在当时以雅望获海内盛名。文中贲嵩和庾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其中,贲嵩认为周顗能够使国家风清气正。B文中周顗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顗虽身处官场但敢于直言的性格。C周顗奉诏去见王敦时,王敦认为周顗辜负了自己,这主要是因为王敦举兵犯上时,周顗曾亲自率军与他对抗。D王敦构逆,周顗审时度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周顗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痛骂奸逆,触怒王敦,招来杀身之祸。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

12、,帝亮其情,亦不加黜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初见嵩山 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 ,此小年也。(庄

13、子逍遥游)(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最后的黄豆爷爷是个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我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我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

14、,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铜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

15、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这后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色。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我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