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优选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734729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9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优选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优选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优选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优选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优选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优选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考优选题(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高三历史优选题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1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2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B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C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D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3

2、某史学家把孔子的时代描述为“中国正 处于愁闷时期”,“急于求变的她愿意抛弃一切曾 经优良的传统与制度,允许有志之士从事变革”。 对上述描述解读正确的是( )A“愁闷时期”具有礼崩乐坏的特点 B“曾经优良”的制度包含郡县制C“急于求变”是指要求尽快建立中央集权 D“变革”的典范是商鞅变法4相较于基督教与佛教,儒家在中国既无教堂也无庙宇,但两千年来,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 ) A受古代帝王的尊崇与提倡 B普设孔庙,官方定期祭孔 C儒家经典是历代选官依据 D戏剧将忠孝观念普及于民5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出土

3、省份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6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他们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 ()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B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D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7有学者

4、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为了“控股政权”,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 )A采取内外服制 B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 C大封同姓诸侯 D对殷商方国形成包围【解析】本题切入点是西周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对分封制本质特点的理解。8隋唐君主为加强统治,致力于削弱门阀势力,唐初曾将民间声望最高的崔氏降格为第三等姓氏,武则天提高进士科地位以打击擅长明经科的世族。到了晚唐时,唐文宗欲把公主下嫁给门阀世族时感慨:“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反映出经过隋唐两百多年的发展:( )A宗法制仍然根深蒂固 B科举制对削弱门阀无能为力C门阀势力被证明不可动摇 D社会结构的改变十分缓慢【解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一个从贵

5、族政治向成熟官僚政治制度演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结构缓慢变化的过程。本题的切入点是隋唐政府对门阀世族打击的历史现象所反映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涉及的知识有门阀世族、选官制度等。在能力上考查学生“一份材料说一份话”的证据意识。9自汉代以来,中央一视抑制兼并为正途,不但为了防止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也尽量避免因贫富不均导致农民战争暴发。但是皇室、外戚、公卿、宦官、豪商或竞争或勾结,对无权无助的农民进行蚕食,结果总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在这方面,堪称之最的时期处于:( )A西汉初期 B三国两晋C隋唐时代 D清初入关【解析】土地兼并与抑制兼并是古代中国并生的经济现象,双方的斗争长期存在并

6、且最终不能解决,在不同的朝代呈波浪式起伏。本题的切入点是土地兼并,考查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兼并与抑制兼并措施的了解情况。10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此时中国( )A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 B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C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来实现 D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解析】关键词是“晚清”、“小农经济”、“没有发展的增长”。经济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位,但处于停滞发展的状态。11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

7、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C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12杜维明著书说,“东亚的发展虽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却不只是西方模式的翻版,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儒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起决定作用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13当某一思想形态开始走向没落走向衰退时,某些人或可成为某一思想形态的修正者、改良者乃至激烈的批判者。就儒家思想而言,符合这一结论的人是:( )A 李贽

8、B韩非子 C董仲舒 D朱熹【解析】思想史就是人的历史,其产生、发展必定人创始人、光大者,亦有批判者与修正者,本题关注的是人与思想的互动,切入点是儒家思想不同时期代表人物所起的历史作用。14宋代中国的现代性,也表现为中古佛教的衰微和世俗精神之来临。在世界其他各地仍盛行宗教艺术之时,宋代的绘画题材已开始表现市集与贸易。西方与此相仿的变化则出现在:( )A14世纪 B15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解析】本题以宋代绘画艺术题材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较,对比其共同之处,从而突出对宋代特征的理解,这也是近年来的新研究成果之一。考查学生对两个不同时代特征的理解。15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曾描述道:“中国社会上

9、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抑制人道主义,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随感录)这段文字揭示出( )A西方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之主流 B二十世纪初中国境内文化冲撞较激烈C开展新文化运动以清除各种陈腐文化 D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代绊脚石16中国的京剧始于18世纪末,外国话剧公元前好几百年那会儿就有了,但新文化运动时期仍然把京剧称为旧戏,把话剧称为新戏。这主要是( )A出于反封建和专制的需要 B便于传播西方的各种观念C京剧主要是为帝王将相服务 D对中西文化认同存在绝对化倾向1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

10、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81905年清政府对14名毕业归国留学生进行考试,并授予进士、举人出身,分发各衙门任用,到1910年,这种考试规模更大,授职更多,鉴于此,当时进步舆论界可能:( )A多有褒扬,认为这是对科举制的发扬光大 B不太关心,认为并没有触动科举制度C多持批评态度,认为违背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宗旨 D大加赞赏,认为有力地冲击了旧的科举制

11、【解析】本题切入点是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反映的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思想变动,进步的社会舆论已经认识到人才培养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培养官员不应该是现代教育的目标。考查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把握这一时代的阶段特征。19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 )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1920年5月4日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要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

12、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解析】从一些社会生活中寻找历史的轨迹,本题的切入点是清末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展方向是多元的,饮食风气的这一趋势与通商口岸商品经济的发展相一致。20右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解析】理解新文化运动人士对五四运动的看法。本题涉及胡适、五四运动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体会人物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尤其是从看似中立中的倾向性。21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杨天石

13、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中国的辛亥革命其实就是两百年前法国大革命的翻版,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辛亥革命失败了 B作者主张革命就一定要和清政府斗个鱼死网破C作者在思考中国革命是与世界背景的问题无关 D作者不是从人民本位的立场去回看这一段历史22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是(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23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化的故事很可以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挣扎与崩溃;第二章是主权重建;第三章是城市经济;第四章是自由民主的法治程序。根据这一划分,对应第三章开始的年代应该是:( )A1911年 B1949年 C1978年 D1997年【解析】本题的切入点是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不同阶段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及运用。24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迈出民主政治关键性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