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8669020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肇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肇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肇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肇庆市2018届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 都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B. 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C. 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D.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答案】A【解析】明末清初的新儒学批判君主专制,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需要,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故选A;明末清初的新儒学没有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排除B;明末清初

2、的新儒学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排除C;明末清初,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D。 2. 下表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B江南制造总局和发昌机器厂都是官办企业C一战期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重工业暂时摆脱了列强控制D同盟会的民报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系统批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正确的;B项中发昌机器厂是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不是官办企业,故B错误;C项一战期间,我国重工业没有摆脱列强的控制;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系统批判

3、,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王韬在锼园尺膜指出:“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与王韬的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A. 魏源B. 康有为C. 孙中山D. 张之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结合选项可知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D项正确。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与材料不符,排除A。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

4、实行君主立宪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与材料不符,排除C。4.晩清浙江钱塘人孙宝這早期主要读的是古书,如左传、明记、明史等,后来他所读之书主要是危言、西事类编、日本外史、万国近政考略、天演论等。这说明A.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B. 东南沿海开放程度较高C. 民族危机影响国人思想D. 变法革新成为时代主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题干中人物所读之书由古书变为了解西方技术制度、宣传进化思想等挽救民族危机的书籍,这与晚晴时期的国家政治局面是相关联的。晚晴时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危亡致使国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C正确。东南沿海开

5、放程度较高,人们接受新思想的可能性更大,但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民族危机的主题,B错误。科举考试内容没有发生变化,依然考四书五经,A错误。由材料中的时间及内容无法判断是否是变法革新,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确定题干中人物所读之书的类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中国人对西方技术、制度、思想的了解,即可得出答案。5.范文澜曾指出:维新变法使“学问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整封建思想来,应该说行进了一步”。这实际上是肯定了维新变法A. 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B.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C. 引起了洋务阵营的分化D. 实现了社会政治变革【答案】A【解析】根据“学问分

6、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整封建思想来,应该说行进了一步”,说明该评论实际上是肯定维新变法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答案为A项。材料是从思想方面来讨论的,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6.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须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这表明李大钊A. 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B. 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C. 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D. 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答案】D【解析】“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表明李大钊主张以

7、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要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并非相互借鉴,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排除C。7.新青年最初连赠送交换在内,每期只印1000本,发行6号之后,就停刊了半年。对此,陈独秀指出:“本志出版半载,持论多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 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 思想禁锢,万马齐喑 B. 思想争鸣,兼容并包C. 西方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D. 启蒙报刊兴盛,竞争激烈【答案】A【解析】新青年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禁锢,万马齐喑的社会状况,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

8、确;材料来看思想并未争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方文化也未被广泛接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报刊遇到遭遇而非兴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新青年的遭遇说明了当时中国思想仍然是禁锢的。8.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陈独秀激烈的批“孔教”,是因为A. 孔子思想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生活B. 陈独秀思想狭隘,崇洋媚外C. 孔教与陈

9、独秀的宗教信仰相冲突D. 孔教被认为是帝制的理论基础【答案】D【解析】陈独秀认为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帝制,孔教是帝制的理论基础,所以陈独秀才激烈的批“孔教”,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孔子思想仍然可以用于现代生活,孔子思想并非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陈独秀思想并不狭隘,也不崇洋媚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陈独秀的宗教信仰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9.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据此可知,此时的陈独秀认为A. 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B.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C

10、. 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D. 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答案】A【解析】从材料“盖改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华民国的成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陈独秀等人认为,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改造人们思想的重要性,BCD项没有体现出。点睛:材料“盖改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是解题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10.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

11、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 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B. 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C. 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D. 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表明的是陈独秀对未来的期待,而不是对过去的反思,排除A 。对欧美要先跻身其中,可见有追求的一面,排除B。题干与三民主义无关,排除D。故C正确。11.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指出:“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

12、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毛泽东所说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是指( )A. 地主阶级抵抗派 B. 地主阶级洋务派C. 资产阶级革命派 D.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在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上存在着过激的片面的态度,认为西方文化一切皆好,中国传统文化一切皆坏,存在着全盘西化的倾向。所以应选D。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2.某历史学家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

13、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对此分析不正确地是A. 洋务运动属于“第一次反思”范畴B. 第一次反思基本没到触碰到西方的思想文化层面C. “第二次反思”较“第一次反思”更加深入D. 两次反思均未能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答案】D【解析】两次反思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洋务运动属于鸦片战争后的反思,所以是属于“第一次反思”范畴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一次反思主要局限于技术层面而基本没到触碰到西方的思想文化层面,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二次反思”深入到了思想层面,所以较“第一次反思”更加深入,选项

14、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3.广东人谢公惠在其辛亥杂忆录中不无感慨地说,士子们的演讲和文章例有“驱逐鞑虏”之类的词句,成了那个时候的“八股文章”。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术20世纪初A. 民主共和制取代了封建帝制B. 帝国主义势力已深入内地C. 国人对清廷统治有理性认识D. 反满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D【解析】从“驱逐鞑虏”之类的词句,成了那个时候的“八股文章”,可以看出当时的革命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鞑虏”指的是满洲政权;C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的内涵。点睛:本题涉及到对“鞑虏”的认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已经明确指出,“鞑虏”

15、一词指的是满洲政权,而不是指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明确这一点才不会误选B选项,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点。14.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据此推断孙中山A. 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B. 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 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D. 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必将出现大资本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造福于民,从中可以推断其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A正确。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不会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C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5.孙中山说:“因中国今日已为满洲人所据,而满清之政治腐败已极,遂至中国之国势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