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物理---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8668439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物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物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物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物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物理---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物理---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物理---精校解析Word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物理试题(A卷)一、选择题1.国产某品牌汽车装备了具有“全力自动刹车”功能的城市安全系统,系统以50Hz的频率监视前方的交通状况。当车速v10m/s且与前方静止的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接近安全距离时,如果司机未采取制动措施,系统就会立即启动“全力自动刹车”,加速度大小约为5m/s2,使汽车避免与障碍物相撞。则“全力自动刹车”系统设置的安全距离约为()A. 50 mB. 20 mC. 10 mD. 1 m【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意知,车速v10m/s,系统立即启动“全力自动刹车”的加速度大小约为5m/s2,最后末速度减为0,由推导公式v2=2a

2、x可得:,所以系统设置的安全距离约10m,故C正确,ABD错误。2.下列有关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 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B. 氢原子辐射光子后,其绕核运动的电子动能增大C. 太阳辐射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中发生的重核裂变D. 的半衰期是5天,100克经过10天后还剩下50克【答案】B【解析】A.射线是高速运动的光子流。故A错误;B. 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轨道半径减小,能级减小,根据,得动能增大。故B正确;C. 太阳辐射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中发生的轻核聚变。故C错误;D. 经过10天,即两个半衰期,剩下的原子核数目为原来的1/4,,即可知剩余质量为

3、25g,故D错误。故选:B.点睛: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轨道半径减小,能级减小,根据库仑引力提供向心力判断电子动能的变化太阳辐射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中发生的轻核聚变;根据半衰期的物理意义以及剩余质量和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可正确求解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是衰变方程 是核聚变反应方程是核裂变反应方程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方程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用人工的方法使原子核发生转变的过程叫做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在质子的轰击下发生的核反应,属于人工转变,故错误;由轻原子核生成较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反应叫核聚变,故正确;衰变是原子核自发放射粒子的核衰

4、变过程,所以该反应是衰变,故错误;用粒子轰击产生和,是在人为的作用下发生的故该反应是人工转变,故正确。所以B正确,ACD错误。4.分别用和的单色光照射同一金属,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之比为12.以h表示普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此金属板的逸出功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设此金属的逸出功为W,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得如下两式:当用波长为的光照射时: ,当用波长为的光照射时:,又因,联立可得:,故B正确,ACD错误。5.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王飞同学用同一光电管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甲光、乙光、丙光),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A.

5、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B. 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C. 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大于丙光的截止频率D. 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和比较出光子的频率大小,根据光子的频率比较出光波的波长大小,结合光电效应方程比较最大初动能。【详解】A、由题图可知,甲、乙两光对应的反向截止电压均为,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可知,甲、乙两光频率相同,且均小于丙光频率,又因为是同一光电管,所以截止频率相同.故A正确、C错误;B、甲光频率小,则甲光对应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小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乙光频率小于丙光频率,故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B正确,D错

6、误。故选:A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截止电压、截止频率,以及理解光电效应方程6.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电子的现象称为衰变。开始时科学家曾认为衰变中只放出电子,即粒子;后来发现这个过程中除了放出电子以外,还放出一种叫做“反中微子”的高速粒子,反中微子不带电。则( )A. 原子核能发生衰变,说明原予核内含有电子B. 发生衰变后的原子核的核子数不变,质子数却减少C. 静止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时放出的能量大于粒子与衰变后的核的动能之和D. 静止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时粒子与衰变后的核的动量矢量和一定为零【答案】C【解析】【详解】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是因为内部的中子转化为质子而同时发出一个电子,故A错误;发生衰变后

7、的原子核的核子数不变,质子数增加1,故B错误;原子核发生衰变时,放出的能量等于粒子、“反中微子”与衰变后的核的动能之和,即静止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时放出的能量大于粒子与衰变后的核的动能之和,故C正确;衰变后粒子、“反中微子”与新核的总动量一定为零,故D错误。所以C正确,ABD错误。7.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0沿光滑斜面向上运动,其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在连续两段时间m和n内对应面积均为S,则经过b时刻vb的大小为 ()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设b点的速度为vb,加速度为a,根据位移时间公式可得:,速度时间关系为:,联立可得:,故C正确,ABD错误。8.一物体在粗糙

8、水平地面上以一定的初速度匀减速运动,若已知物体在第1s内位移为8.0m,在第3s内位移为0.5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在第2 s内位移为4.0 mB.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3.75 m/s2C. 物体在2.5 s末速度一定为0.5 m/sD. 物体停止运动的时刻为3.5 s末【答案】A【解析】A、根据位移时间公式得,第内的位移为:,第内的位移为:,代入数据得:,得:,说明在前物体已经停止;根据平均速度推论知,末的速度为,则从末开始到停止的时间为,则后运动的时间为:,采用逆向思维得后到停止的位移为:,解得加速度大小为:,根据得第内的位移为:,故A正确,BD错误;物体在末的速度为:,故

9、C错误。点睛:根据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列出两个方程,即可求出初速度和加速度判断出物体在之间已经停止,结合运动学公式和平均速度的推论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结合速度公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求出物体在第内的位移以及末的速度。9.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5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1 m/s2B. 该质点在1 s末的速度大小为6 m/sC. 该质点第2 s内的平均速度为8 m/sD. 前2 s内的位移为14 m【答案】D【解析】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x=v0t+at2与题目中x=5t+t2 对比可得,初速度

10、v0=5m/s,加速度a=2m/s2,故A错误;质点在1s末的速度大小为:v1=v0+at1=5+21=7m/s故B错误;该质点第2s内位移:x=x2x1=(52+222)(51+212)=8m,所以在第2s内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前2s内的位移:x2=(52+222)=14m,故D正确;故选CD.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经过6次衰变和4次衰变后成为稳定的原子核B. 在核反应堆中,为使快中子减速,在铀棒周围要放“减速剂”,常用的减速剂有石墨、重水和普通水C. 将由放射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进行高温分解,会改变该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D. 原子从a能级状态跃迁到b能级状态时发射波长为1的光子;原

11、子从b能级状态跃迁到c能级状态时吸收波长为2的光子,已知。那么原子从a能级状态跃迁到c能级状态时将要吸收波长为 的光子【答案】ABD【解析】【详解】成为稳定的原子核,质量数减少了232-208=24,发生一次衰变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因此发生了6次衰变;电荷数应该减少62=12,而实际电荷数只减少了90-82=8,发生一次衰变电荷数增加1,因此发生了4次衰变,故A正确;在核反应堆中,为使快中子减速,在铀棒周围要放“减速剂”,常用的减速剂有石墨、重水和普通水,故B 正确;半衰期是由放射性元素本身决定的,将由放射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进行高温分解,该元素的半衰期不变,故C错误;已知12,所以12

12、,知从a能级状态跃迁到b能级状态时发射光子的能量小于从b能级状态跃迁到c能级状态时吸收光子的能量,所以a能级的能量小于c能级的能量,有h2-h1=h3,即,解得:,故D正确。所以ABD正确,C错误。11.图示为氢原子能级图以及从n=3、4、5、6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辐射的四条光谱线,已知从n=3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为656nm,下列叙述正确的有()A. 四条谱线中频率最大的是HB. 用633nm的光照射能使氢原子从n=2跃迁到n=3的能级C. 一群处于n=3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3种谱线D. 如果H可以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只要照射时间足够长,光的强度足够大,H

13、也可以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答案】AC【解析】【详解】四种跃迁中,由n=6到n=2两能级间能级差最大,辐射的光子能量最大,辐射光子频率最大。即四条谱线中频率最大的是H,故A正确;当从n=2跃迁到n=3的能级,需要吸收的能量为,解得:=658nm,故B错误;根据,所以一群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能辐射3种不同波长的光,故C正确;由图可知,H的能量值大于H的能量值,所以如果H可以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H不一定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与光的强度无关,故D错误。所以AC正确,BD错误。12.A、B两辆汽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的平方(v2)随位移(x)的变

14、化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汽车A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B. 汽车A、B在x=6m处的速度大小为2m/sC. 汽车A、B在x=8m处相遇D. 汽车A、B在x=9m处相遇【答案】AD【解析】【详解】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关系公式v2-v02=2ax得:v2=v02+2ax,可知v2-x图象的斜率等于2a。对于汽车A,则有,可得 aA=-2m/s2,加速度大小为2m/s2,故A错误;汽车A、B在x=6m处的速度大小设为v。由图知:对于汽车A,有 v02=36,得A的初速度v0=6m/s,由v2-v02=2ax得:,故B错误;汽车A的初速度为v0=6m/s,加速度为:aA=-

15、2m/s2,A汽车停止的时间为:,此过程A汽车的位移为:,对于汽车B,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汽车B要是行驶9m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为:,所以是汽车A静止后,B才追上A的,所以汽车A、B在x=9m处相遇,故D正确,C错误。所以AD正确,BC错误。二、实验题13.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其中斜面倾角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b)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B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C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D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穿过限位孔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 (用字母填写); 图(b)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 = _ s; 计数点5对应的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