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良辅史料汇编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78656788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9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良辅史料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魏良辅史料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魏良辅史料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魏良辅史料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魏良辅史料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良辅史料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良辅史料汇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魏 良 辅 史 料 集 萃 一、曲圣良辅一、曲圣良辅 受之无愧受之无愧 太仓名人馆“梨园艺坛,群英芬芳”中载“曲圣”,魏良辅:“自明代 嘉靖隆庆年间, 江西豫章(今南昌)魏良辅,流寓在太仓南码头,创舒徐宛转之 新腔,被尊为昆曲鼻祖后,从古代绵延至当代。” 太仓历史人物辞典也载: “约 1501约 1584 年,明江西豫章人, 流寓太仓南码头。一作太仓人。字尚泉。熟谙南北曲。嘉靖、隆庆年间,在 张野塘、过云适等人协助下,吸收海盐、余姚、弋阳诸腔之长及江南小调某 些特点,改造昆山、太仓一带流行之昆山腔,形成一种舒徐宛转的新腔水 磨腔即昆曲。对以后戏曲音乐的发展影响极大。被尊为曲圣 、 昆曲鼻

2、 祖 。著有论述昆曲唱法之南词引正 ,一称曲律 。 ” 明崇祯张釆太仓州志载道: “絃子提琴,州著歌吹。故二器极精工, 价比他制倍十余。按吾州魏良辅开昆腔一宗嗣,有瞽者张野塘,以絃子著。長 子张八传父技,次子张九又工吹管。若提琴则推楊六,吹箫则推上百户。皆 擅绝魏良辅居南关,善声律,转音若丝。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叶、包 郎郎之属争师事惟肖。 而良辅自谓不如过百户云适。 有得必往请过称善乃行, 不即反覆数载不厌。又号南码头曲。” 清乾隆金鸿太仓镇洋县志方言篇曰: “明魏良辅居邑之南城,善声 律,转音若丝。时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叶、包郎郎之属争师事之。而良辅 自謂不如过百户云適。每有得必请过称善乃

3、行。有曲律二十” 清末民初王祖畬太仓州志道: “魏良辅居南关,善声律,转音若丝。 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 嘉靖二十六年(1547) ,魏良辅完成了昆曲理论名著南词引正, 是 昆曲重要理论, 是昆曲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成就,引起学术界轰动。 二、二、戏曲戏曲行家行家盛盛赞不绝赞不绝 明吴江戏曲家沈宠绥度曲须知 “曲运隆衰” 中道; “嘉隆间有豫章 魏良辅者,流寓娄东、鹿城之间,生而審音,愤南曲之讹陋也,尽洗乖声, 别开堂奧,调用水磨,腔曰昆腔、曲名 时曲,声场禀为曲圣, 2 后世依为鼻祖。盖自有良辅,而南词音理巳极抽秘逞妍矣。”弦索题 评又誉魏良辅: “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既经

4、 创辟,所谓水磨调 、 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 。 ” 松江钮少雅芍溪老人自序曰: “弱冠时, 闻娄东有魏良辅者, 厌 鄙海盐、四平等腔,而自制新声。腔用水磨,拍捱冷板,每度一字,几尽一 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闻之悲泣,雅称当代。 ” 无锡余怀寄畅园闻歌记曰:“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转 喉押调, 度为新声吴中老曲师如袁髯、 尤驼者, 皆瞠乎自以为不及也。 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 安徽潘之恒鸾啸小品曰:“自魏良辅立昆之宗,而吴郡与并起者为 邓全拙,稍折衷于魏而汰之润之,一禀于中和,故在郡为吴腔。太仓、上海 倶丽于昆,而无锡另为调无锡宗魏而艳新声

5、,陈奉玉、王渭台皆递为 雄,能写曲于剧,惟谓台兼之” 推出无锡的陈奉玉、王渭台两位,又是魏良辅的“高士”。 明入清时期的毛奇龄著西河词话曰;“魏良辅善为新声,赏之甚, 遂携之入洞庭,奏一月不辍,而提琴以传。” 清初词人周在浚诗中云:“悦耳吴音学太仓”。 现代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在昆曲: 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 一文中指出: “ 至少是从魏良辅开始吧, 几乎一切像模像样的昆曲大家 都有理论意识, 都把自己的实践活动上升到理性高度。 ” 三、三、良辅良辅游历久游历久居太仓居太仓 太仓,三国时吴王于此屯粮得名。枕江滨海,位于苏州与上海之间。既 属吴文化范畴,又颇受海外文化影响。形成相对特殊的娄东

6、文化体系。自宋 进入元代崛起,明代鼎盛,清代辉煌,人才辈出,名闻睱迩。 太仓地处昆山之东境,两地同饮娄江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太 仓元初行海运而始盛。延祐元年,昆山州治迁至太仓(1314年),至正十 七年(1357)昆山州治迁回马鞍山。弘治十年(1497)建太仓州。魏良辅 研制昆曲在明嘉靖(15211567),其中隆庆年间(15671572),是明穆 宗朱载垕的年号共6年。太仓已独立建州近70年,不再依附昆山。 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都把太仓刘家港作 为起锚地,返回时又停泊在此。 3 康熙苏州州志载:“必自娄江口发,回日仍泊娄江口”。 “娄江”便是太仓的别称。

7、明毛澄自署太仓人诗曰:“修撰轶群百世芳,太昆两地志乘详;只 缘乡邑知名辈,赢得后人竟瓣香”。 1960年发现娄江尚泉魏良辅南词引正的北京路工先生, 在1985年 仿书见闻录(上海古籍出版社)中曰:“魏良辅, 江苏娄江(太仓)人, 明清笔记书籍中误记他是昆山人,祖籍江西。” 昆山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载:“魏良辅,别号尚泉。居太仓之南关, 能谐声律,转音若丝”。 “张进士新,勿善也,与其叔小泉翁,踏月邮亭,往来唱和,号南马头 曲。” 。 “时吾乡有陆九畴者,亦善转音,愿与良辅角,既登坛,即愿出良辅 下。” 沈宠绥弦索辩讹中又说:“娄东王元美(世贞)著有曲藻行世, 魏良辅亦寓居彼此。” 山东李开先词谑

8、词乐载: “昆山陶九官、太仓魏上泉” 。 辞海“魏良辅条目”:“明戏曲音乐家。字尚泉,豫章(今江西南 昌人),寄居太仓。著有曲律(一名南词引正 )” 中国大百科全书“魏良辅条目:“明戏曲音乐家。字尚泉,豫章 (今南昌)人,流寓于江苏太仓。他留下的著作南词引正” 中国戏曲通史载:“魏良辅,别号尚泉,居太仓之南关。南关就 是南码头,即今太仓南郊,元时为六国码头。” 据民国时家住太仓南郊的昆曲爱好者汤良周介绍: 魏良辅寓居南郊东街 一幢两层小楼内 “足迹不下楼十年” , 潜心进行大胆革新,取得巨大成功。 (见 太仓与昆曲书中一附图) 四、四、良辅良辅南关南关创“水磨腔”创“水磨腔” 吴江戏曲家沈宠绥

9、 度曲须知 曰 “至北词之被弦索, 向来盛自娄东, 其 囗袅娜, 指下圆熟, 固令听者色飞。 ” 红学家俞平伯在振飞曲谱原序一介绍:“昆山腔,南曲之一派,盖明 初即有之。及嘉、隆间,太仓有魏良辅者,夙娴旧曲,喉转新声,清唱南词, 曰水磨调,以宫商五音配合阴阳四声,其度腔出字,有头腹尾之别,字清、 4 腔纯、板正,称为三绝。 ” 磨调始作本是“清工” ,及其开展必兼“戏工” 。 初以之唱 浣纱记 , 吴梅村诗所谓: “里人度曲魏良辅, 高士填词梁伯龙 (辰 魚)是也。其后各传奇均釆用之,声情舞态,海内风行。 ” 明朝殳丹生的红叶村诗稿序中说: “世称昆腔自良辅始, 其按以拍 板, 谱宫商者, 率

10、皆先生(指梁良鱼) 撰也。 ”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说得更详细:“梁伯龙闻, 起而效之, 考订 元剧, 自翻新作。作江东白苧 、 浣纱诸曲谓之昆腔。 ” 太仓州志卷十五记载: “昆山梁伯龙效之,作江东白苧、 浣纱 诸曲谱行世,天下谓之昆腔。” 清余怀寄畅园闻歌记说:“而同时娄东人张小泉、海虞人周梦 山竟相附和,惟梁谿人、潘荆南独精其技。” 陈益王世贞的雅量载: “王世贞自己有鸣凤记,但他以: 吴闾白 面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的诗句,高度赞赏梁辰鱼所创作的曲词以精工绮 丽见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是迄今为止对梁辰鱼最好的评价,显然,对 待梁辰鱼,王世贞是颇有雅量的。 ” 凌微年王世贞载: “王

11、世贞比梁辰鱼小七岁,按辈分却是梁辰鱼的 表叔,两人过往甚密,保持着长期的友谊。 ” 王世贞作为当时文坛炙手可热的执牛耳人物, 地位显赫, 声望极高, “片 言褒赏,声价骤起” 。 梁辰鱼只参与和老师魏良辅合作昆剧,没法与魏良辅相提并论。 著名戏曲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武俊达教授在魏良辅对昆山腔音乐的改 革 )一文中说: “魏良辅对昆山腔音乐的改革,成绩斐然,不仅使昆剧雄踞 中国戏曲艺坛达四百年之久,且理论结合实践,並留有系统的经验总结及手 订范曲。不少有成就的曲家,乐师皆师从之,使其经验得从庚续发扬。梁伯 龙即曾“专心研习昆腔,並得魏良辅之传” (见吳肃明语林 )创作了第一 部以魏氏磨调演唱的传奇

12、浣纱记 ,从而步入了昆曲淸唱扩展为剧坛 演唱的新时期,使昆剧作为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始告形成。 ” 五五、娄东娄东大地大地孕育昆曲孕育昆曲 陈伸太仓事迹序: “太仓官第甲于东南,税家漕户,番商贾客, 云集阛阓。高樯大桅,集如林木。琳宫梵宇,朱门大宅,不可胜计。四 方谓之第一码头。 ” 5 太仓州志风俗志载: “太仓自元代延祐三年后,很多以海运起 家的官僚富豪,纷纷蓄养声伎,醉心歌舞。连州城的士兵也终日整歌选 优、宴饮作乐。 ” “州民每年四五月间要在四通八达的街道上设立高台, 由优伶表演台戏,狂欢终日。至于官府、富豪的宴饮集会,更是离不开 歌舞。 ” 魏良辅寓居地南关,在太仓州志中曰: “太仓城

13、南三里许 古路柳塘花坞,栉比鳞次,渔歌牧唱,远近相和,而舣舟、待潮之舟, 不可胜计。带江控海,商贾之区,漕州之津,或以海邦乐土称之实 为吴中之域雄镇。 ” 陈有觉太仓与昆曲载: “六国码头的太仓,交通发达,经济兴 旺,文化繁荣。番汉间处,闽广混居,南曲、北曲的各种声腔都在这里 交流演出。太仓卫驻军中人才很多,西关讲究舞枪弄棒,南关讲究吹拉 弹唱,故有西关莫动手,南关莫动口的说法。魏良辅经常去请教太 仓卫的南曲专家过云适。 还发现素工弦索的北曲专家张野塘, 知道他犯 了罪谪发在太仓卫当兵, 竟把许多富贵人家争着求婚的美丽善歌的女儿 许配给他。张野塘和魏氏结婚后,努力学习南曲,成为魏良辅改革昆山

14、腔的得力助手,在实行南北曲合套、改革弦索乐器、组建丝竹乐队等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引经据典,足以充分证实唯有魏良辅一人,亲历昆腔、昆曲、昆剧 三阶段,改革旧昆腔,研制昆曲“水磨腔”,与学生梁辰鱼合作成功昆 剧浣纱记。“立昆之宗”为世公认,誉为“国工、圭臬、曲圣、鼻 祖”。 曲律即南词引正是论述昆腔唱法的重要著作,名扬四海。 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主导地位。 是中国昆剧戏曲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 他 的名字已与昆曲艺术世代永存。 六六、昆曲源、昆曲源自自双凤民歌双凤民歌 昆曲研究专家顾聆森论魏良辅的声腔改革载:“昆山腔不是昆 曲的单一母体。” 昆曲研究专家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载: “昆山腔早已有之,

15、大 约是南戏的一种声腔派别,初时局限在苏州一带,流传不广,影响也不 大,不能与海盐、余姚、弋阳等声腔相比拟。 ” 浙江徐渭南词叙录中记载: “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 。 6 清初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载: “时邑人魏良辅能啭音声,始 变弋阳海盐,故调为昆腔 ” 。 覣良辅吸收各种“昆腔” ,即南曲、北曲和双凤等地民歌研制而成 的昆曲称“水磨腔” 。 1986年中国戏曲志江苏卷载:“元代至元时期, 双凤普福宫 道人周静清,道号清宁抱一凝妙真人, 善作青词,(醮祀告神之文), 其 词有韵、有腔, 颇为动听。该腔先由当地乡民在民间传播演唱, 成为双 凤民歌。” 东晋时期双凤民歌就逐步繁荣起来。 刊于清道光年间的 双凤里志 “流习篇”中记述双凤民歌流行盛况:“里中风雅之盛胜前朝其间唱 和济济,盖一时好尚”。 凌鼎年弇山杂俎载: “明代太仓著名文化人陆容在其菽园杂 记中就收有双凤民歌。如早期流行歌曲、电影插曲天涯歌女 、 四 季歌等,其实都是从双凤民歌改编过来的。台湾国乐杂志、澳大 利亚汉声杂志 、菲律宾的联合日报等都刊登过介绍双凤民歌的 文章。 ” 中国民族音乐家、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太仓籍张晓峰在 上海歌声杂志著文: “魏良辅的昆曲, 受双凤民歌和白茆山歌影 响很大。 ” 昆曲权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