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8612655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6.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种群生态学,学习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物种群的数量、动态和质量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掌握种群内部和不同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目的要求,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生活史 第三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主要内容,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第一节 种群动态 一、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二、 种群动态 三、种群的空间格局 四、种群调节 第二节 种群生活史 第三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一、物种及种群的概念 物种: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或者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抽象:探讨一般规律时,泛指该

2、种的任一种群。 具体:具体研究时,种群是具体的,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定。,种群的概念,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种群特征,二、种群特征 1、主要特征 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通过特定的关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数量特征 (2)、空间特征 (3)、遗传特征,种群特征,2. 新特征: 种群的数量变化(年和季节)及其自我调节能力。 种群的质量变化(进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选择) 种群对环境的适应-生态对策 社群关系(其它种内关系):等级制、利他行为、领域性、集群与分散、婚配制度。密度效应等。 种间关系:种间竞争、他感作用、食草、捕食、寄生

3、、共生等。,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就是研究种群动态、特征及其生态规律的科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第一节 种群动态 一、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二、 种群动态 三、种群的空间格局 四、种群调节 第二节 种群生活史 第三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第二节 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1)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种群动态 (2)种群的分布 (3)种群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4)种群调节,种群数量,一、种群密度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size & density):(种群数量) (1)定义: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生物量。(相

4、对量) 单位空间可以指面积:Km2=100公顷(hectare)=100万m2,亩等。也可以指体积:m3, l, ml等。 生物量(biomass):个体数目个体的平均体重,密度的类型,(2)密度的类型: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用其他统计数量指标间接的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值。,密度的类型,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饱和密度(saturate density):特定环境所能允许的种群最大密度。 最低密度:濒临灭绝前的种群密度。,二、种群统计学,三类统计指标 (1)种群密度 (2)

5、初级种群参数 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出和迁入 (3)次级种群参数 包括: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等,年龄结构,1. 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1) 定义: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个年龄级个体数的分布情况,也称年龄分布或年龄组成(age distribution or composition) 。 (2) 年龄的划分: 以绝对年龄划分:年、月、日、时等。 以生殖状况划分:繁殖前、繁殖期、繁殖后年龄,如鸟类等。 人类这三期相近,昆虫前期很长,繁殖期短,后期无。,年龄结构表示法,(3)年龄结构的表示法: 年龄比例(age ratio):种群中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6、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按年龄级由小到大的顺序,将各龄级个体数或年龄比例用图形表示。上下表示年龄级,左右宽度表示各龄级个体数或年龄比例。 年龄金字塔也称年龄锥体(P49),年龄金字塔,年龄金字塔,增长型金字塔:典型金字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基部宽、顶部狭窄。 稳定型金字塔:钟形,出生率与死亡率相近。各部相近。 衰退型金字塔:壶形,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数量趋于下降。基部窄,中上部宽。,年龄金字塔,年龄结构应用,(4)年龄结构的应用: A. 判断动物濒危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 B. 经济鱼类的捕捞标志-捕捞种群年龄的低龄化和小型化现象。 C. 研究人口的有用工具。,应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

7、措施(政策): a. 晚育,假如20岁生育,100年生育5代;25岁生育,100年生育4代,少生一代,对于我国来说就意味着少生2亿多人。 b.少生。但长期执行“临界生育水平”(人口增长为零)以下的出生率标准,又会使年龄结构出现衰退型,使社会人口老龄化。,种群的性比,2. 种群的性比(sex ratio): 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比的表示方法: (1)简单性比,雄:雌; (2)总性比,雌/总数*100%,或雄/总数*100%,生命表,3. 生命表(life table): 生命表: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表格。是分析种群动态的有效工具。 编制方法:首先划分年龄阶段,记录各年龄级开始时

8、的种群数量,直至该群动物全部死亡,最后据此计算各年龄级死亡率、存活分数、平均寿命等。,种群生命表,生命表说明,生命表各列的意义及计算方式: (1)年龄(年)X:此栏为人为所分。时(分、秒)、天、月、年、数年等。昆虫常以卵、幼虫、蛹、成虫等单位。 (2)各年龄初始存活数nx:此栏为基础数据栏。 (3)各年龄初始存活分数lx:各期存活数占初始种群数量(n0)的比例。(与上述存活率略有不同) lx = nx/n0(*100,*1000)(%,) (4)各年龄死亡数dx:从X到X+1时的死亡个体数。此栏实测或计算, dx = nx-nx+1,生命表说明,(5)各年龄死亡率qx:从X到X+1时的种群死亡

9、率。qx = dx/nx (6)各年龄平均存活数Lx:各年龄期的中点,平均存活数目。Lx=(nx+n x+1)/2 = nx- dx/2 = n x+1+ dx/2。(nx=nx+1+dx) (7)各年龄及其以上存活的年总数Tx:已活到X年龄的生物总计还有多少年的存活时间。(所有现有个体存活时间的积累)Tx = Lx+L x+1+ Lx+2+Lm=Tx (X从X到m, m为最长寿命) (8)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值)ex:X龄的生物平均还能活的时间。ex= Tx/nx,生命表类型,生命表的类型: 动态生命表:记录同一时间出生的种群存活(死亡)过程的生命表。个体经历了相同的环境条件。适于寿命较短的种

10、群。又称同生群(cohort)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水平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种群进行年龄结构的调查所编制的生命表。各年龄的个体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适于稳定的种群和寿命较长的动物。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存活曲线,3. 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 存活曲线是以时间间隔为横坐标,以相应的存活个体数或存活率为纵坐标所作的曲线图。,存活数nx 存活率lx lg nx lg lx,(相对)年龄X,A,I,B2,B1,II,B3,C,III,存活曲线,与生命表相比,存活曲线更直观地看出种群的数量动态。为了比较种群数量变化率,纵坐标常采用对数形式;为了比较不同

11、寿命种群动态,横坐标常采用相对年龄(如寿命的百分数, X/XL100%。XL为寿命)。,存活曲线类型,不同生物种群的存活曲线不同(X:相对年龄;Y:存活数的对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I)型:凸型存活曲线,种群接近生理寿命之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死亡率才迅速上升。如人类和大型兽类。 B(II)型:对角线型存活曲线,种群下降速率(死亡率)各时期相等。如许多鸟类。B2 C(III)型:凹型存活曲线,早期死亡率高,以后死亡率很低并稳定。如牡蛎等甲壳类,固定下来后死亡率很低;鱼类、两栖类、海产无脊椎动物、寄生虫等都属这一类。,综合生命表,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除了存活率lx外,增

12、加了mx栏,mx表示各年龄的出生率。,净生殖率,说明: X如果是年龄范围,则取平均值作为代表性年龄。nx、dx则换算为% 或,或取1,也可用lx、qx表示。 mx是出生率,是某一时间(X)内每一雌体所产的雌体数。 lxmx是X时间的生殖率。 净生殖率(R0): 一个世代后,每雌产雌数。也就是,每个世代的增殖率(一个世代后,原个体都已死亡)R0= lx mx,世代增殖率,若R0 1,则出生率死亡率,一个世代后种群数量增殖R0倍。(种群增长) R0 = 1,则出生率=死亡率,一个世代后种群数量稳定。 R0 1,则出生率死亡率,一个世代后种群数量下降。 R0 = 0,则出生率=0,一个世代后种群绝灭

13、。,平均世代长度,净生殖率是一个世代种群的增长率,世代的长短用平均世代长度(T,母世代生殖到子世代生殖的平均时间)来衡量。 T =(X lx mx)/(lx mx) =(X lx mx)/ R0 由于不同种群的T不同,R0不可比。所以,种群间数量增长率采用种群增长率: r = lnR0 / T,内禀增长率,(二)种群增长率与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strinsic growth rate) 1. 概念: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动态,年龄结构、性比等特征影响种群动态,但是,任何单一特征都不能说明种群整体数量的变化。 种群增长率 r=InR0/T R0:代表该种群世代的净增殖率

14、T:世代的时间,种群增长率 r=InR0/T,r 值的大小,随R0增大而增大,随T值增大而减小。 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使r值变小,途径有 (1)降低R0值 (2)使T值增大,在长期观察某种群动态时,自然种群增长率r值是很有用的指标。 条件有利时:r值为正值 条件不利时:r值为负值,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是种群整体数量变动的重要参数。 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理想条件(无限制因子)下的种群增长率,用rm表示。它充分表现了种群最大潜在生殖能力。又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rm与实际增长率(r)之差被称为环境阻力。,概念,rm 概念的理解: 抽象:潜伏在种群中的固有生殖能力(不会实现)。 具体:在比较理想的条件下,种

15、群的最大增长能力,如最大产卵量、种子量或孢子量等。,种群增长模型,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1. 指数增长:种群在无限制的环境中,表现为指数增长。 (1)世代不重叠的离散型增长模型: 假定某种群的初始种群数量为N0,经世代1,2,3t后,种群数量为N1,N2, N3, Nt。 种群世代增长率(=R0),又称为周限增长率(finite rate of increase)。 1=N1/N0, 2=N2/N1,t=Nt/Nt-1。 若环境是无限的,各世代的增长率应相等, 即:1=2=3=t=。 则:N1=N0; N2=N1 =2N0; N3=N2 =3N0 Nt=Nt-1 =tN0,周限增长率,周限增长率

16、()和世代增殖率(R0)的意义相同,所以 若 1,则出生率死亡率,一个世代后种群数量增殖R0倍(增长)。 = 1,则出生率=死亡率,一个世代后种群数量稳定。 1,则出生率死亡率,一个世代后种群数量下降。 = 0,则出生率=0,一个世代后种群绝灭。,微分方程,当世代之间有重叠,种群数量以连续方式变化,通常用微分方程来描述其增长。 dN/dt=rN 积分式为:Nt=N0ert r为瞬时增长率:r =(lnNt-lnN0)/t。 Nt=N0ert 与 Nt = N0t相比,可以看出:ert = t,er = , r=ln ,(2)世代重叠的连续型增长模型(微分方程),种群生态学,若r 0,则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 = 0,则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稳定。 0,则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下降。 = - ,则出生率=0,种群绝灭。,(3) rm, r和的关系: r是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