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第十章城市发展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8608317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社会学第十章城市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城市社会学第十章城市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城市社会学第十章城市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城市社会学第十章城市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城市社会学第十章城市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社会学第十章城市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社会学第十章城市发展(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城市发展指标,城市发 展指标,可以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状况指数,它超出了原先单纯依赖经济指标对社会生活进行衡量的狭隘接线,在经济指标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扩展,成为衡量社会生活状况的有效尺度,可以在那些不易于定量测量或不属于经济学专业范围的领域内,为我们提供有关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的信息。,社会指标的定义,城市发展指标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因而使得各城市的发展水平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借助指标还可以进行国际城市间的比较。有主与我们开阔眼界,认清我国城市发展的长处和不足,即使调整战略,缩短与世界先进城市的差距。,根据已占有对的资料,在对过去、现在城市发展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城市发展

2、指标禹城市具体发展状况之间的变化规律,从而对城市未来走向作出预测。城市发展指标可以微城市发展提供预测手段和方法,并在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推进城市的发展。,反映城市发展现状是城市发展指标的最基本功能。随着当代城市在发展规模和发展内容上呈现出来的复杂局面,人们需要城市发展指标来集中城市发展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方面,并使之具有一定的调理和体系结构,使人们对于复杂的城市生活易于了解和把握。,建立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管理、调控和决策,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城市规划中的目标选择、目标构成及目标评价工作。人们可以通过指标的变化得到警示。,3,5,4,6,2,1,科学性

3、原则,1,3,5,4,6,2,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决定、量纲的确定、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等,必须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指标要建立在对城市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要符合城市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圆粒,而且要能够反映城市发展的内涵和长远趋势;指标的目的要清楚,定义要准确,并能够量化处理;数据来源要像是可靠,具有准确性;数据处理方法要有科学依据。,3,5,4,6,城市发展指标要求能综合反映城市经济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科技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态,必须具备全面客观的特征;同时指标体系还应根据城区各要素发展所固有的内在联系,客观反映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互动作用和辩

4、证关系。,1,综合性原则,2,可比性原则,3,5,4,6,2,由于受政策和其他一些经济活动的影响,有些指标的统计口径在不同城市之间不统一时不应选取。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应有利于进行国内各地区的对比。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还应尽可能是资料统计口径、范围和国际常用指标体系对口,以便进行国际间城市发展的比较研究。,1,3,5,6,在制定指标是,既要保证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城市的内涵,又要有利于推广和应用,不能过于繁杂。指标体系的结构要尽可能简单,具体指标要通俗易懂,方便测量,这样才容易被公众所接受。,1,可操作性原则,4,2,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5,3,4,6,2,城市发展指标中既要有反映目前城市

5、的内涵,又要有利于推广和应用,不能过于繁杂。指标体系的结构要尽可能简单,具体指标要通俗易懂,方便测量,这样才容易被公众所接受。,1,3,5,4,人类建造城市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自然界的恩赐,为自己营造舒适的家园,城市本质是人类满足生存和自身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指标体系只有成分体现出这一人本主义原则,城市才能发展,而违背了这一原则,城市就会走向衰落、停滞和倒退。,1,主体性原则,6,2,社会学家华莱士 1971.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五个知识部分,六套方法,社会学家华莱士 1971.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赞成和反对,城市发展与管理,对假设的检验,实施调查与收集资料

6、,经验总结,检验与解释,分析资料定性,假设,概念操作定义,城市发展指标体,四.城市发展指标的内容,城市指标体系,含义,内容,经济 社会 生态环境 人口,含义:为了综合反应与说明社会成本或社会某方面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指标。 内容: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人口素质与现代化等。,经济指标,是指影响城市发展主体因素的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 主要包括:城市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产值能耗等具体指标。 社会指标 是指影响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类指标。 主要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工资额、失业率、社会保障覆盖率、人均居住面积、人均

7、预期寿命、科教投入占GDP的比重、万人拥有病床率、万人刑事案件数、恩格尔系数等具体指标。,生态环境指标 指影响城市的有关生态、环境、地域景观等方面的指标。 主要包括: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城市地面水质达标率、城市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保投入占GDP比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污水排放量等具体指标。 人口指标 指影响城市发展的人口构成、人口素质等方面的指标。 主要包括:城市人口总数、人口计划生育率、城市非农业人口比例、城市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城市总就业人数比重、人口密度、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等具体指标。,2013-2014太原市经济指标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12.87亿元,增长8.

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0.94亿元,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1670.74亿元,增长2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1.46亿元,增长13.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7.33亿元,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1288元,增长12%;CPI平均上涨3.1%。 一、二、三产投资分别增长44.5%、21.9%和28.4%。省、市两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765.43亿元。新兴接替产业投资和增加值双超传统产业,分别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3.2%和54.3%,其中亿元以上新兴接替产业项目105个、完成投资227.58亿元。服务业投资占全市投

9、资的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4.8%。,太原市2013-2014社会指标,全年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资89亿元,基本建成2.96万套,分别增长49.43%和214%。5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2.3万贫困人口脱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5%,城镇新增就业10.7万人。出台破产改制国有企业职工安置政策,积极稳妥解决职工养老、医疗保险问题。教育、卫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覆盖四分之三以上建成区。“一元菜”惠民活动深受好评。成功举办2013太原国际马拉松赛。扎实推进平安省城建设,依法稳妥处置突发事件,严厉打击各类犯罪,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加强食品药品市场

10、整治。狠抓安全生产,严格落实“两个主体”责任,全年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下降3.81%,死亡人数下降6.61%。,2013-2014太原市生态环境指标 拆除分散燃煤锅炉543台,集中供热扩网2148万平方米。228台常年运行燃煤锅炉实施“煤改气”。完成11个城中村整村拆除,拔掉黑烟囱11663根。太化氯碱、晋阳选煤厂等232家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淘汰和搬迁。城南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汾河水库纳入国家重点支持江河湖泊动态名录,全市地下水位止降回升1.08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加大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治理,淘汰3.6万辆老旧车辆。全年PM2.5达标率54.5%,优良天数162天,实现省城

11、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见效的目标。,2010太原市人口指标,2010年,太原市总人口420.16万人,比1982年增加198.20万人,增长89.30%,年平均增长2.31%;28年间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10.00和0.95个千分点。1990年以后,太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表现出稳定下降的态势,人口出生率最低下降到2005年的8.71;人口死亡率最低下降到2000年的3.09,太原市人口进入了低速平稳增长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 与总人口增长趋势相比,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和比重大幅提升。2010年,太原市劳动年龄人口达到330.15万人,比1

12、982年增加177.38万人,增长116.11%,平均每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79%,增速快于总人口0.48个百分点。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由1982年的68.83%上升为2010年的78.58%,平均每年上升0.35个百分点。,五.城市发展水平的测量,方法,聚类分析法,综合指数法,聚类分析法,1.选定因子分析中计算出来的已去除高度相关性的因子为聚类变量 2.对不同城市发展水平的相似性进行测度 3.选择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 4.对聚类的结果进行解释和验证。,综合分析法,根据各项具体指标在各分系统中的相对重要程度赋予其相应权数,在此基础上,对各项指标进行加权综合计算,从

13、而得出该城市发展水平的各分系统指数 将各分系统指数进行加权处理 得到该城市发展的一个综合指数,区别,聚类分析法,综合指数法,PK,城市发展模式,21世纪素有“城市世纪”或“城市时代”之称,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发展的新形势,科学确定正确的城市化模式和发展方向,对于促进全国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健康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大城市作为人口、产业、信息的载体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尤其在特大城市,城市化正像瘟疫一样从老城区向周边蔓延开来,造成了城市老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城区边缘发展无序、整个城市发展不平衡、交通负荷过大、城市环境恶化

14、等诸多问题。21世纪仿佛证明人类注定是城市化的生物,但应当选择更科学、更合理的发展模式来引导控制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 城市发展模式的特点 城市发展模式的类型,1,2,3,城市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 在经济学相关文献中,模式是指“在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发展经济的方法。”所谓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的各种经济成分构成形式和调节经济运行机制的一定样式,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战略方式,是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增长、空间拓展、生态环境及文化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战略集合。 城市发展模式可以是对一座城市历史足迹的总结,可以是对一座城市阶段性变革的归纳,更应该是对一座城市发展的解释。在

15、当代,城市发展模式有更丰富的层次和集合。城市要实现自己未来的目标定位,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发展模式是特定约束条件下发展路径和机制的抽象概括。条件的可变性决定着模式内涵的可变性,一种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的不同,相同的模式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不同模式的比较,需要考察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乃至风俗习惯。,城市发展模式特点,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文化风俗、生产力水平等发面的较大差异客观上要求应地制宜,城市发展模式,外延粗放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高速度,集中产量、数量增加,而忽视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多采用该模式 内涵集约型:强调经济效益重要性

16、,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改革之后,该模式日益受到重视,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越性日益显现。 外溢式发展模式:是一种摊大饼式的单核心发展模式,城市结构由中心区,环状和放射状道路组成。北京,天津,济南,广州等即是外溢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模式:是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初期,在现有城市建成区以外建设与老城区平行的城市功能区,形成组团,以容纳新产生的经济,人口及其他要素,将单一增长核心转变为多个增长核心。深圳,中山,青岛等快速崛起的即为跨越式发展模式,要素自发模式:在城市与外界交往不充分状态下,通过发展要素实现整体结构调整,并最终产生新的制度文明。 制度先导模式:在城市开发、信息交流畅通状态下,自觉地学习、创立先进的制度,以新的制度为先导、引导、推进城市结构与要素的整体飞跃。 总之,城市发展模式分类标准是多元化的。,三、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一)东部及沿海地区城市发展模式 (二)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模式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