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随笔 隔了千年的仰望——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78572058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读书随笔 隔了千年的仰望——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读书随笔 隔了千年的仰望——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读书随笔 隔了千年的仰望——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读书随笔 隔了千年的仰望——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读书随笔 隔了千年的仰望——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读书随笔 隔了千年的仰望——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读书随笔 隔了千年的仰望——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读书随笔 隔了千年的仰望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年少时,苏东坡的名字,在心中代表着卓越绝美的诗词。“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清新雅致,一副江南早春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哲理隽永,一副移步换景、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精妙比喻,成就了西子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 青春时,苏东坡的名字,在心中代表着洒脱飘逸的身姿。 享受生活,挥洒文字,自在洒脱。是“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是“长江绕

2、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是“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现在,对于苏东坡,固然欣赏其惊采绝艳的文学造诣,更多却想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在苦苦寻觅的一些人生答案。因为,越来越多得了解苏东坡,却更迷惑一个问题。这位几百年才能出现的一位旷世奇才,并没有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而是“一个落魄文人,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终身颠沛流离的才子”,但他饱经忧患拂逆,人性却更趋温厚,而无尖酸刻薄,他如何具备了这种强大的灵魂和精神?当代作家方方女士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如果上苍能给我一次完全自主的机会,让我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选择我要嫁

3、的男人,那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嫁给苏轼。喜欢苏轼的人不止方方一人。林语堂说: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与否,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20世纪的四大传记之一。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心中的苏东坡该是一幅怎样的模样?这两位名家共同打造出来的苏东坡会是一种怎样的风采?他说东坡是“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满怀欢喜地看完此书,一段时间,脑海中东坡灵魂时时浮现,一种情感如鲠在喉,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林语堂说:“苏

4、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是什么让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甚至在美食上都多有建树,是什么让苏轼汪洋恣肆,是什么让苏轼拥有天真烂漫之趣,是什么让苏轼有大漠长天般的挥洒自如?林

5、语堂认为“苏东坡的主要魔力,是熠熠闪烁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他如此感叹道:“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惟有大视野才会有大境界才会有大才干。21岁的青年苏轼从山清水秀之蜀地走出,才华横溢,主考官是宋代文坛的领军人物欧阳修,

6、面对考卷,为苏轼淋漓的才华倾倒,误判是自己的弟子曾巩,为避嫌疑,判定苏轼为第二名。在皇帝主考的殿试中,苏轼批评朝政、指责后宫开销过大,甚至敢于说仁宗皇帝勤政不足。很快,他少年得志,踌踌满志,名满京华,名满朝野,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苏轼并未以此自衿。政坛多风雨,此后宦海沉浮,他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总观东坡一生,在京都的日子不足十年,其他时间都是在地方任上度过。流放当时天涯海角蛮荒之地海南岛时,“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面对接踵而至的人生苦难,

7、生命的激流遭遇到不可绕行的暗礁,冲天而起的是最美的雪浪,苏轼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不幸,化解苦难,苦难成就了绝美诗篇,成就了他被后人敬仰的“精彩人生”。苦难面前,东坡的人生始终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当别人在为困境中的自己的失意伤怀、哀叹抱怨时,苏东坡却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希望上,放在创造上。他种菜耕田,酿酒做菜,研究草药,参佛学,炼瑜珈,自制墨,极苦而喜,做好眼前能面对的每一件事,做出了只有苏东坡能做出的超脱。为官一方,造福一地,脚踏实地,务实求是。陕西凤翔东湖是东坡第一份政绩;徐州的“黄楼”筑堤防水;被贬杭州,他带领民众疏浚西湖筑美丽苏堤;海南儋州已经是山穷水尽了,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

8、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仍挖掘出了泉水。他追寻自我,不逃不离,用一种最自然的方式接受一切。他把每一处流放地都当成家来热爱,使得他的敌人因为总是看不到他的痛苦而痛苦万分。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黄州抒怀,大江东去,江山如画。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杭州吟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惠州赞叹: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天香国艳肯相顾,知我酒熟诗清温;儋州叹曰: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顾计东西。”有人生的无奈,更有人生的超拔和飞扬。“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有禅意,有不

9、羁,更有一种智慧之声和勇往直前的无悔,履险如夷,泰然自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一份自信旷达和潇洒。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再多忧愁,也一任它随着滚滚江水东逝。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认为天空有云,有月光更美。他以为天空无云,正如一尘不染的良心。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东坡都以一颗率真自然的赤子之心,活得生机盎然,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豪纵酣畅,坦荡旷达。他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接受、尝试着“捱过”苦难,然后越挫越勇,超越苦难。“开荒”创造成就了真正“东坡”,他耕耘收获着自己的生活,收获着自己的快乐。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中,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试问,文

10、学史上,有谁能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有机融合的如此浑然一体,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襟。在那流放之地,他听说当地有溺死女婴的习俗后,大为惊骇,立即写信给当地太守,劝其阻止此杀婴恶俗。“佛言杀生之罪,以杀胎卵为重。六畜犹尔,而况于人。俗谓小儿病为无辜,此真可谓无辜矣。悼耄杀人犹不死,况无罪而杀之乎?公能生之于万死中,其阴德十倍于雪活壮夫也”。拳拳之心,透纸而出,

11、他创办了救儿会,捐款购买食品,养育那些被遗弃的婴儿。苏东坡和王安石是政治上的夙敌,作为苏东坡的粉丝,林语堂狠狠地贬低了王安石,说他肮脏,囚首垢面,呆板,神情恍惚,不苟言笑,不近人情。可林语堂也不得不记下苏东坡的这句话:“这世上没有坏人,也没有让我记恨的人。”当王安石罢官落难,东坡专门探望,畅叙旧情,同饮同乐。“同年”章惇,早年与东坡颇有情谊,但当权之后,屡次欲置东坡于死地,先以“讥刺先朝”的罪名将苏轼降职免官,贬置惠州,贬为琼州别驾,发配儋县,身为宰相的章惇还特别下了一道命令:不准苏氏兄弟在官舍居住。章惇不但在政治上对苏轼排斥、打击,而且在生活上也对苏轼加以设障、留难。两千多个苦熬的日日夜夜,

12、东坡凄风苦雨,备受摧残。元符三年五月,苏轼遇赦,结束七年流放从海南北归,传闻要为相的时刻,章惇之子章援,请求他的宽宥,东坡回信坦诚到:“伏读来教,感叹不已。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好一个“更说何益”“未然者而已”。这种胸怀度量是慈悲,是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对待学生、晚辈更是真诚扶持,亲如兄弟,情同父子。当得知弟子秦观病故,他竟然星夜兼程折回百余里,凭吊感怀。苏轼与苏辙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他们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孝悌文化中的“悌”字。

13、他对亲人一往情深,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千古绝唱,后无来者;写朝云“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在水火中”,苏轼爱民如子,体恤民情。他不以对方的地位高而奴颜婢膝,也不因为对方的地位低下而傲视目中无人。 二十余年仕途多舛,颠沛流离,苦痛磨难,终不改其人性本善的信念,始终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屹立于对大写的“人”的挚爱与坚信的磐石之上,人类情怀、人文情愫,如电光火石般划过千年夜空,照亮华夏。苏轼是浪漫、幽默的,苏轼又是兀傲、坚韧的。林语堂这样写道: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如同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苏轼的存在,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生命形态的存在。正如作者所言,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隔了千年的仰望,仰之欲高,钻之弥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